传承延续近80载 川美国画如何谋“新篇”?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2018-12-10 10:34
听新闻

“川美风骨”研讨会现场嘉宾云集。 院方供图 华龙网发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12月10日10时14分讯(记者 黄宇 实习生 冯茴花)12月8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书法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川美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该校中国画系的老教师和校友,梳理出川美国画近80年的发展脉络,共商川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学科发展大计。

奠基——

多源合流群峰荟萃

张大千先生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学术源头和开拓者。1940年,张大千曾在川美前身的南虹艺术专科学校执教三年,其推崇的“敦煌学”及其开创的壁画教学与研究体系和学统,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天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当中。

除了张大千外,徐悲鸿、黄宾虹、吴一峰、赵少昂、吴作人、叶浅予等先后在此讲学和作画示范,呈现出当时全国最高文化艺术成果。

1950年8月,南虹艺专并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南虹艺专成为川美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南虹艺专并入四川省立艺专后,张大千将自己的女婿、入室弟子肖建初推荐到成都艺专执教。1953年,张大千长女张心瑞和肖建初年来到重庆,更是在川美工作生活了30多年。

1953年,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科、应用艺术科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合并,成立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重庆黄桷坪。1959年,西南美专正式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设绘画系中国画专业。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谢趣生、钟道泉、肖建初、毕晋吉、何芳华、陆其清、赵蕴玉、谭学楷、杨竹庵、李文信、雷荣厚、黄原、杜显清、杨富明、罗明遥等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书法教学与创作主要力量。

以后,又有冯建吴、赖深如、白澄、钟在本、彭邦一、施肇祖、林昌俊等加入中国画学科教师队伍,充实了教学与创作力量,并由此奠定了川美国画学科的发展基础。

“早年的川美,由于来自不同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形成了多源合流、群峰荟萃的格局。”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黄越说,“例如肖建初来自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毕晋吉来自中央大学,冯建吴来自上海昌明艺专、李文信来自国立艺专、黄原来自四川省艺专。山水画艺术经肖建初、谭学楷等先生的开拓,冯建吴、李文信、黄原等先生奠基并耕耘数十年,如今已然蔚为大观。”

黄越说,上世纪60至80年代,川美老一辈艺术家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如冯建吴先生为联合国中国厅所作的巨幅山水《峨眉天下秀》,又如李文信先生为人民大会堂所创作的《长征》,唐允明先生创作的《红岭》,在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爆发——

传承有序人才辈出

川美中国画的拓展更新历程,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一次爆发。当时,唐允明、梅忠智、冯斌、刘明孝等艺术家纷纷在国画领域尝试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等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时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画学科全体同仁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开创了中国画·书法教学与创作新局面。

“当时,人们开始对中国画自身发展中的精神问题、笔墨问题进行反思,认为过度的西方素描化失缺了中国绘画固有的美学特征。”谈及此次爆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王春辰表示,“艺术家重新强调中国画‘风骨’的原因,在于人物画应该有笔墨的自身的魅力,就是中国的‘骨法用笔’美学特征。”

王春辰说,川美人物画呈现的“风骨风度”和“金石之学”以及“现代风情”,表现了川美虽地处西南仍追随现代中国人物画的不懈努力。

独立批评家、策展人陈孝信提到,梅忠智的“大花鸟”,刘明孝的“新工笔”以及其他师生的花鸟画创作,呈现出川美花鸟画教学与创作“传承有序,积累厚重,不断求变,人才辈出”的整体态势。

梅忠智是国画大师苏葆桢的研究生,1985年进入川美任教至今。其作品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中,探索传统形态花鸟画向现代形态花鸟画转型,作品既功力深厚又颇具时代审美气息。

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冯斌在创作中把颜料换成丙烯,把国画画在棉布上、的确良上、棉绸上,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非常超前。

对此,冯斌认为,改变并不意味着否定,材料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是互为因果的作用关系,但终其所指应该是使中国画可以成为关乎今天的世界和当下的文化,进而或可成为表征传统文化的新视像。

唐允明则强调“视觉优先”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画面的视觉张力效应至为重要,表现出形象的生命状态并决定着画面的大气象、大格调,而画面单纯漂亮有可能缺失生命力。

“中国画专业要形成自己的影响力,需要理清传统,继承传统,同时把握创造性思维的观念以及个性化语言的发展。”唐允明表示,中国画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与世界对话,要跳出程式化的思维定式,不论是新媒材还是新观念都要求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四川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画系主任黄山介绍,在这一时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画系“以创作带基训,以学生为主轴”,设立了“意象素描”“意象色彩”课程,打破西方基础教学模式在八大美院一统天下的格局,探索建构与中国画自身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相符合、与西方基础教学模式比肩而立的东方教学体系。

更新——

保留传统创新发展

1998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中国画系,至今整整30年。30年来,川美国画群体经历着风格演化和整体风貌的不断变迁。事实上,不仅仅是川美,整个国画艺术界都在发生着变化。

进入新世纪,川美在本科教学中全面实行新版山水画教学大纲。临摹、写生、创作三段式山水画教学格局得以形成,青绿山水正式进入山水画教学体系,山水、花鸟、人物三个学科方向实现人物为主,山水花鸟为辅。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首任系主任白德松认为,川美国画系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12年设立书法学本科专业,形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书法+综合材料绘画”的“311”完整教学体系,中国画与书法的教学与创作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蜕变为“中国画新形态”。

“书法学专业的成立对于川美以及中国画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白德松说,由于书法教师以及相关资源在过去的极度匮乏,导致书法专业教学举步维艰。而书法学专业的设置正是突破这一难题的巨大进步。

白德松表示,中国画目前正面临着中西结合的挑战,“西方和非西方二元非此即彼”,正确的选择是融合、是理解、是互鉴。在保留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合理的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型发展,是未来中国画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的文化大背景下,中国画、书法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坚守文化传统血脉,丰厚当代生活底蕴,创作出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性的作品。”白德松说。

对此,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张强认为,在川美中国画系的教学成果中,综合材料绘画在大型展览的表现超过传统形态的中国画,那么传统中国画就需要在传承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建构新形态、新语言,“用现在通行的语言来阐释国画,这是川美对国画做出的翻译。”

张强表示,材料在国画系出现,可以换一种思路理解,是用其他语言解释了中国画,也是对中国画的传承和保护,“书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意味它在当代濒危保护,而中国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需要超越并区别于现代西方绘画抽象表现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和视觉力量,即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基因。”

四川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画系主任黄山说,国画发展至今,虽取得突破,却又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教材建设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对外交流不够等问题,困扰着新一辈国画同仁。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院方供图 华龙网发

那么,下一步,川美国画该怎么走?黄山说,将以学校院系改革为契机,成立“中国画与书法学院”,探索“拔尖人才实验班”“导师制”,完善专业布局,建构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分科教学课程体系,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创作水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