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专家王敏建:要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8-10-12 06:05

    自1992年起,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 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在健康领域,精神卫生是一个陌生而又伴随着沉重的学科,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精神科医生就是为他们带去光的人。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不仅仅是成人,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面对自闭症孩子,他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不能让一个家庭希望破灭。” 

王敏建。院方供图 华龙网发

    他是王敏建,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精神病学硕士、儿科学博士;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妇幼卫生学会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儿科专委会神经学组委员,重庆市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委员。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医疗战线上,他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一名医护人员的平凡与伟大。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王医生,你得帮帮我,我小孩今年11岁,在一两年前,就发现孩子有强迫症,今年5月更加明显了。”小明(化名)妈妈显得很是焦虑,“他还咬手指甲,完全控制不了。现在脚趾甲都要抠,有时都抠出血了。”

    “家长你先别急,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孩子这些症状的?孩子从小人际交往怎么样?有没有特别喜欢或者在意的事物?……”面对家长的焦急,王敏建医生,安慰着家长,仔细地询问者孩子的症状。

王敏建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黎名摄

    据小明(化名)妈妈说,一两年前学校老师反映小明(化名)上课爱讲话、小动作多,强迫症也慢慢出现了。直到今年5月左右,小明(化名)开始出现了抽动、眨眼,强迫症越来越严重,会反复洗手,还不让别人触碰他。

    “他记忆力特别好,背课文什么的从小就不让人操心。”小明(化名)妈妈说起孩子小时候显得很平静,“他的胆子很小,想跟小朋友玩又融不进去。他特别喜欢公交车,常坐的公交车路线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小明(化名)妈妈,据你的描述,孩子可能是自闭症;自闭症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共患强迫症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面对家长的不肯相信,王敏建说,“家长你也别担心,你孩子是自闭症中的“天才”群体,好多科学家、艺术家都有轻微的自闭症。”

    “这个孩子虽然语言表达不够优秀,但是他的心算、记忆力非常优秀。”王敏建告诉记者,自闭症并不是不理人不与人交流,他只是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他喜欢与人交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

    家长咨询结束后,王敏建耐心的给家长推荐心理咨询医生,指导怎么给孩子用药,推荐书籍,并再三叮嘱带孩子来咨询了解。

    “家长很着急,但是孩子没来,仅凭家长的描述我们了解孩子的情况还是比较片面。”王敏建说,“当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是自闭症的时候,都懵了,也慌了,带这样的一个孩子比带三个还累。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就得细致认真。”

    坚守因为热爱

    王敏建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已经11年,2004年,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考研时他毅然选择了精神病学专业, 在2007年硕士毕业后到儿童医院心理科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卫生工作。

    “当初选择从医是因为喜欢,选择从事精神科医生这个职业,开始只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王敏建笑着说,“后来干着干着觉得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始终相信爱一行干一行,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工作多年后,发现临床上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需要精神科这门学科来处理,但是重庆市没有专门的儿童精神医学学科,家长们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就医。”

王敏建与孩子玩耍交流。黎名摄

    于是王敏建有了两个梦想,一是将儿童精神医学建立成学科,二是要让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等患者到成人期后也有地方就诊。

    2017年12月,重庆市唯一一家儿童精神心理特色门诊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诊了,王敏建的两个梦想都成真了。

    儿童精神心理特色门诊的开诊不仅意味着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精神心理障碍患儿有了精神病学专业团队提供的综合性诊疗服务,还意味着,更多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将走进社区、学校,进一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给成人看病可能需要时间相对较短,而王敏建给儿童看病花的时间比看成人花的时间长很多。“小孩的表达有限,他不能描述自己的情况,我们会反复询问、测试,仔细的观察。并且要分别要与每位家长交流,这样一个孩子的诊断时间就很长。”王敏建说。

    尽管如此,最多接诊患者的时候一早上也有20多个,王敏建除了上厕所、接热水就没离开过座位。

    家长的需求是工作的动力

    王敏建认为,为医先做人,艺高德先行,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对待病人一定要有耐心。带着这样的信念行医时,他对需要的病人都会留下自己的微信和手机号码,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病人微信群,随时解答病人的问题。

    “其实我是一个很落后的人,对电子产品一窍不通。”王敏建告诉记者,以前每次家长都说留微信,我都不知道微信是什么。

    家长的需求就是他工作的动力。王敏建说:“多走近家长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改善孩子的症状就是我工作的动力。”

    “作为精神科医生,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知识,要有好的人文修养,很多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丰富的社会科学人文知识能开阔医生的视野,能完整地看待每一位患者。” 王敏建说。“认认真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医学学无止境,并且医学知识很多理论更新很快,如果不学习,就不能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

    患儿的疾苦激发了王敏建对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病症(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发育迟缓等)的研究。

王敏建利用休息时间看书、研究治疗方案、做科研等,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围绕儿童心理卫生领域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0篇,SCI论文3篇。

    不断地探索只为孩子开始微笑的刹那,孩子们逐渐走向好转的进程里,王敏建曾经的疲惫、辛苦、无措俱都烟消云散,崩解于无形;始终萦绕的浓墨重彩的悲情被强大的成就感袭击、交锋、握手言和而后归于平静,遗留于心中一抹明亮。

    文/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