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勇 专注创新 钳工也能成技改专家
重庆日报
2018-10-12 05:56
听新闻

工作中的刘勇。记者 周尤 摄

他出身机修钳工,却被称为技改专家。他从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精通机修、模具、工装夹具的工程师,他叫刘勇,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样件工程师,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勇一辈子都专注一件事——不断创新,进行技术改造,让设备装置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从机修钳工做到工程师

刘勇的父母都是工人,他从小在工厂里长大,对各种机器并不陌生。

1982年,17岁的刘勇进入原重庆柴油机配件厂,成为一名机修钳工。老师傅告诉他:“干活,就要讲良心,要认认真真。”

这句话深深地刻入刘勇的心中。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到车间转转,琢磨机器的构造,思考维修中的难题,睡觉前还会在头脑里“放电影”,把设备的结构和诊断的细节一遍遍回放。

经过不断的摸索成长,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勇已经成为机修组年龄最小的组长、厂里的技术骨干。

但他并不安于现状,2000年,他对制作模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走上自学模具制作的道路。

2007年6月,刘勇加入宗申集团,成为一名模具维修工。“宗申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优秀的人才,我平时看书自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慢慢地开始能够独立出图、编制模具开发工艺。”刘勇说。

2010年,公司发现当时生产的一款摩托车点火系统不太稳定,原因在于生产环节中缺少一个工装夹具。经过反复试验,刘勇花了半个月时间研发出CG125曲轴压装机夹具,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该设备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此外,刘勇将清洗机的定点式清洗改进为循环式清洗,提高工效2倍,减少故障率80%以上,用水量降低了60%。“每一次技术改造都像打仗一样,没有现成的资料,只能在实操中总结经验,要经历无数次试验、测算和修改。”截至目前,刘勇先后进行了16次改革创新,制作的设备装置为企业节约成本20余万元。

为国产飞行器制造“中国心”

2016年,宗申集团加大产业升级力度,瞄准航空发动机等新兴制造产业。同年,刘勇被调往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担任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样件工程师。

“身边的家人和同事都不理解,我干嘛50多岁了还要再当一次学生,常常要戴着老花镜查阅各种资料。”刘勇说,航空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航空发动机更是飞行器的“心脏”。“给航空发动机制造零部件,要求做到绝对精确,特别是核心部件的误差范围,与摩托车发动机零件误差范围相比要小得多。”

但刘勇把这种压力变为了动力,平时除了在工作室钻研技术,空闲时间就“啃”书本。

那段日子里刘勇像着魔了一样,同事喊他吃饭都听不见,非得站到他身边推推他,他才能回过神来。

两年来,他参与研发完成C115、螺旋桨等10余个项目的零部件样件试制工作。特别是在C115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开发上,刘勇一直坚持在一线,“我们经历了缸体防爆、检漏、雨淋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试验,最后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

2017年6月,国产“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在河南成功实现载人飞行,标志着该马力段国产航空活塞发动机初步具备替代进口发动机的能力。而“太阳之鹰”挂载的正是宗申航空发动机公司C115型航空活塞发动机,国产飞行器用上“中国心”。

培养技能型人才

除了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作外,如今的刘勇将精力放在了培养人才方面。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重庆市刘勇首席技师工作室”获得授牌。此外,他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优秀技能人才”“重庆市巴南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16年,宗申集团又成立了“刘勇劳模机修创新工作室”。刘勇把创新工作室当成了半个家,陆续开展了技能培训、技术创新、项目研制、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提升公司员工整体技能水平,为企业的高效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一群人的能力则是无限的。”刘勇说,如果能带动一批人共同创新,才是真正为公司生产提质增效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