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盯上”孩子 如何帮助他们摆脱?
南方日报
2018-10-11 17:2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相对较低,但也是在逐年增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谈到,如今,传染病、营养不良等儿童青少年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以及主要起病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潘集阳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孩子们早诊断、早治疗。

案例1:青春期男孩受困于“无形的网”

一年前,小刘(化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但因为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的普及,刚上中学的小刘变得对学习不上心,不在乎成绩的好坏,觉得自己似乎离不开手机了。只要有机会小刘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微博,玩玩游戏,甚至和朋友一起出去活动时,小刘宁愿拿着手机看着无聊的毫无意义的网络视频或是游戏解说,也不愿放下手机。小刘似乎活在了一张“无形的网”里。

潘教授接触小刘后考虑小刘应该是网络游戏成瘾,又称游戏障碍,ICD-11对于游戏障碍的定义为: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生活都必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而网络成瘾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留母爱的温暖、安全感等美好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可以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隐藏在潜意识的满足感。

过度地依赖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在9%以上。长时间上网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风险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猝死。其次,网络成瘾者中约有1/5的人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远高于一般人群。

针对小刘的治疗,潘教授认为网络成瘾背后往往涉及与父母家庭关系、学业、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多方面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心理因素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治疗,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问题也能得到明显改善。在治疗方面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替代疗法等心理治疗。

对于部分成瘾行为难以控制、带有冲动控制或者强迫色彩的患者需要考虑配合药物治疗。用于治疗网瘾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药两大类,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产生,减少人的兴奋度,从而起到戒除网瘾的目的。青少年及父母应该重视网络成瘾问题,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正确看待自己,积极寻求帮助,通过加强人际沟通,主动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案例2:13岁女孩感觉活着是累赘?

13岁少女小雯(化名)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初二学生。在一年前某次参加正式活动时,小雯莫名地出现了紧张、呼吸困难的症状。大家对此难以理解,觉得她在作秀,小雯则认为是老师和同学与自己的世界观不同。

让小雯没想到的是,将这件事与父母诉说后,父母对此也不能理解,认为是小雯内心不够强大,因此小雯开始与周边人疏远,从此喜欢一个人独处,且会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累赘,常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这些压抑、低落的观念导致小雯常常感觉痛苦,会偷偷划伤自己来宣泄。由于情绪低落的症状愈发加重,体重减轻,难以入睡,严重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潘教授接诊小雯后,考虑小雯或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

在小雯的治疗方面,潘教授表示,重度抑郁障碍的治疗目标主要是“临床症状的改善及认知功能的康复”。对于儿童重性抑郁障碍通常采取药物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具体方法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改善抑郁心境;心理治疗调整患者负性认知,教会患者应对策略、处理人际关系;家庭支持和患者宣教。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中排行首位,各地区整体而言,抑郁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为5%—12%,预计到2030年重性抑郁障碍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首位。

研究证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着大脑结构性改变,发病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多,对大脑的损害越明显,儿童一旦确诊,一定要尽早就医,足疗程治疗,不轻易停药减药。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