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急诊室故事:一个医生的告白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2018-09-28 06:00
听新闻

记者手记:

下午6点在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见到朱在勇医生时,他正在抢救室、救护车、办公室之间来回奔跑。他说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就是他的职责。等朱医生忙完手上的事情,已经是晚上8点,我们在医生办公室相对而坐,他一边吃着桌上早已冷透的晚饭,一边接受我的采访。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9月28日6时讯(文/曾棋 主持/冯珊)“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去安慰。”用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来诠释朱在勇医生的急诊工作,最为恰当不过。从医20多年,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赢得了病人的赞誉。

医生是匠人 技术是救命的武器

“医生就是一个匠人,要把自己的技术练好,才能救更多的命。”朱在勇告诉记者,在急诊科工作就是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每一秒对于病人来说,都是决定生死的瞬间。作为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朱在勇意识到:为了获得更多抢救时间,提高团队的医疗业务能力是当务之急。

他结合自己从医20多年的经验和钻研的急救技巧,制定了针对药物中毒、休克、心衰、呼衰、大出血等病症的抢救流程,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耗时半年编写出院前急救手册。针对急诊工作难点和重点,他定期开展“三会”(会评估、会沟通、会处置)、“三不能”(不能敷衍、不能不告诉患者家属猝死可能和治疗方案致残可能)的处置培训,强化急诊科医生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操作训练。朱医生告诉记者,一方面要全力提升团队整体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养更多的年轻医生,为急诊科输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救的急救团队,确保急诊工作做到最短时间出车,最快接到病人,最快评估病情和提供最有效的治疗。也正是这样一只技术过硬、以病人为先的救命急先锋,在2017年完成救治急诊近6万人次,120院前急救年病例近4000人次,成为了重庆市“重点临床专科”。

当医生的第一天就准备好了奉献

“我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之分,只要病人、下级医生需要,随叫随到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朱在勇说,为了第一时间满足病人和下级医生需求,他把家安在了医院附近,步行十分钟就能赶到。

急诊科是一个挑战性大、应急性强、病人多的科室,每天都要接诊形形色色的病人,要救人还要忍受很多委屈。“病人的不理解,家属的抱怨,甚至谩骂和殴打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身为医生必须忍辱负重,把对让给患者,把错留给自己。‘’在他眼里,不理解、委屈和患者的生命相比都不值一提。一次120出诊,10多公里外的一名酒精中毒患者病情危重,朱在勇带领院前急救小组成员迅速出发。现场,患者的朋友一身酒气,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朱在勇他们去得不及时,上来就是一阵拳打脚踢,导致朱在勇头部及全身多处受伤。“当时就感到剧烈地头痛,全身无力,但想到我是去救人的,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朱在勇强忍痛苦,不顾患者朋友的辱骂,和团队继续对昏迷倒地的患者实施抢救,在安排好患者住院后,他也因伤住进了医院。“派出所要处理打我的那个人,而我看在他酒醒后承认了错误、道了歉,就没有再追究。当时我想原谅他这一次或许换来的就是他对医生这个群体的理解。”朱在勇说。

多年来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也让这个治病的医生患上了“腰椎间盘膨出”,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下肢的疼痛、麻木。可他却并没有退却,心里装着他的病人,坚守在急诊岗位上,“我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第一天,就准备好了奉献。”

学不会收红包 却会为病人垫付医疗费

4月的一天,急诊部接诊了一位上消化道大出血,伴随失血性休克和重度贫血的老年患者。紧急处理后,朱在勇要求老人住院作进一步治疗,可老人和他儿子却拒绝住院,还放声大哭,原来老人是因为没钱才会有这般举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朱在勇为老人垫付了1000元医疗费,并为其申请开通绿色就诊通道,让老人先治疗、后付费。“如果没有朱在勇医生对我的特殊照顾,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感谢医院,感谢朱主任!”时至今日,电话那头老人说起此事还激动不已。

廉洁行医、清白做人,尽管收入不高,但朱在勇从未忘记医者的职业操守,从医这么多年没有收过患者一个红包。他还经常给“三无流浪”病人买吃的、给他们回家的路费,深入社区作急救知识宣教。“医者,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要有一个仁爱的心,这是一辈子的职业。”朱在勇告诉记者,虽然当医生很辛苦,但看到病人一天天好起来,自己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一切都值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