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08-09 06:05
听新闻

【文创视域】

放大“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

——2018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数据评析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于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8%的增速。近期,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难则思变”,越是在困难时刻,越需要寻找新的动能、新的思路。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在稳就业、稳预期、促消费等方面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激活文化创造力,发挥出“文化+”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1.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

还是那片“茶山竹海”,因为有了文化创意,身价倍增。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依托“茶山竹海明月窑”等特色资源,推出茶园采摘、竹林挖笋、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美食品鉴等文创项目,开发了明月茶、明月果、明月笋、明月陶等系列“明月造”旅游商品,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2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和7000余亩雷竹园区,既构成了良好的特色景观,又成为村民的收入来源。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总收入超9000万元。

创意设计产生的灵感和价值,也在改变制造业。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诞生武汉第一根火柴、第一块肥皂、第一滴自来水、第一度电等多个“第一”的武汉市硚口区,通过引进顶尖工业设计项目,撬动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工业服务业集聚区,让老工业基地获得新生。

从老工业基地复兴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到互联网文化新业态,文化创意融合到各个行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激发文化消费,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5143亿元,同比增长15.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要重点培育的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点。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接近GDP增速的两倍,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贡献巨大。

“但还应看到,无论规模还是质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29%,而美国为25%、日本为20%,欧洲平均在10%至15%,韩国高于15%。”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我国文化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需要支持和培育。比如,一些城市文化资源丰富,但还处于低水平开发、低层次创意阶段,要把故事讲好,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放大文化价值,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2.为服务消费提供文化内容

桂林不光有扬名天下的山水,更有很深的人文底蕴,近日第六个“千古情”在桂林山水画卷中展开,《桂林传说》《大地飞歌》《千古灵渠》《漓江恋歌》《寻找刘三姐》五幕演出向游客展示着桂林的历史、文化和风情。1小时的演出中,300位演员、360度全景演出、上万套舞台机械与观众全方位互动,用声光电气械的特技、上天入地的空间创意,打破艺术类型的界限,撼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容。

我国旅游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特别是乡村旅游亮点纷呈。双休日和长假期间,城市游客选择去乡村感受民俗文化,吃农家菜、住民宿、逛庙会成为备受欢迎的假日体验。各地从区域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推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达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消费运行平稳,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其中,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40%,成为消费的“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整体已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转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的趋势特征,要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认为,要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消费不仅有助于我国总消费水平提升,还能显著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旅游、体育、养老、家政服务的品质,促进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溢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看来,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扩大文化消费有助于文化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又会促进文化消费的扩大提升。

“今年上半年,文化方面呈现出投资消费两旺的局面。”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介绍,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全国电影票房总计320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89.65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近60%。内容创作生产营业收入8820亿元,增长11.9%;文化传播渠道营业收入4501亿元,增长10.0%。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互联网”正改变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网络文化消费持续扩大,在网上直播互动、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成为主流;在文学、视频、音乐、动漫等文化产品的生产中,自媒体成为创作“主力军”,重视IP营销,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画像,开拓粉丝经济,让互联网文化消费更精准便捷。尤其信息流量费的降低,更为互联网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

3.为促进就业提供“蓄水池”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最大二次元文化集散地B站(哔哩哔哩)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海量的文化娱乐平台,今年上半年在美国成功上市,融资4.3亿美元。内容多了,难免良莠不齐。近日,国家多部门对B站进行检查和约谈,并做出处罚和整改的要求。B站立即对内容进行全面整改,成立“风纪委员会”,已累计招募3.6万人,对内容进行审核把关。

上半年,我国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3744亿元,同比增长29.4%,迅速成长的动漫、影视后期制作、演艺、出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创业创新较多的领域,不需要办公室,只需要电脑和人脑,不需要原料和能耗,只需要创意和创新,大量草根的创客和创业者应运而生,成为稳定就业的“蓄水池”。比如,湖南省长沙市在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的同时,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崛起,带动手机动漫、电视动画、电子游戏等新型文化业态快速成长,长沙市移动互联网总产值达3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

2017年,中国在线娱乐消费市场规模达到484亿元,其中95后的“Z世代”用户消费额占在线娱乐产业近55%的消费份额。据估计,今年,在线娱乐消费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会翻番,“Z世代”年轻人的消费额占比将从55%提高到62%。这些新生代的网络原住民既是互联网文化消费者,更是互联网文化的创造者,将带动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能起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能影响年轻人的精神、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文化产业还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对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起到扶志、扶智、扶业的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峰如是说。

乡村旅游融合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优势和特点,旅游扶贫的“造血”功能逐步凸显,景区农家乐为保证菜品的农家特色,有机蔬菜、土鸡、食用油等食材都由当地百姓提供,改变了以往村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转变了以往的“穷”观念、“旧”思想,不再等、靠、要,纷纷把乡村旅游作为增收致富平台,积极到景区务工赚钱,加快脱贫步伐,致富前景十分美好。

此外,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也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