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背篓检察官”用脚步丈量为民大情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8-08-08 14:36
听新闻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8月8日14时25分讯(记者 闫仪 通讯员 罗跃)“背篓检察官来咱们村了。”重庆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村党支部书记颜道凡通过广播告知村民,这种声音经常响起。今(8)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背篓检察官”们,经常深入基层,用背篓装上打印机、电脑等设备,零距离为村民提供检察服务。

“背篓检察官”下基层

8月3日,多云。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在经历了一场大雨之后,让人不再焦躁或坐立不安。此时的“清新清凉”,还原了黔江本色。

“背篓检察官来咱们村了。”这是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村党支部书记颜道凡通过广播喊出来的。

“背篓检察官”给村民讲解防电信诈骗常识和技巧 通讯员 罗跃 摄

马林村陈家院子,依山而建、依坡而立,古朴自然,是典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在吊脚楼下,黔江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工作人员潘珂、谭森明、杨森,向村民们详细讲解了乡村常见的电信诈骗犯罪特点、预防常识和防诈骗绿色通道的使用方法。他们还从随身背来的背篓里,取出打印机、电脑等设备,零距离为村民提供检察服务。

“不要在手机上点击非法贷款网站。”村民陈计福的儿子陈松今年高中毕业,已考入某院校。潘珂特意把陈松叫到跟前,叮嘱他要严防电信诈骗,小心校园“套路贷”。

潘珂,一位80后东北小伙,西南政法大学刑侦专业毕业,现任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主任。他告诉记者,自“背篓检察官”建立防诈骗绿色通道以来,截至目前,共帮助村民核实电信诈骗信息20余条。

为了对一些已执行案件进行监督,前不久,潘珂带着谭森明、郑宜龙等同事,背着背篓来到濯水镇桐木村某滥伐林木补种树苗现场,在背篓里取出卷尺、笔记本,对补种树苗数量与长势进行了记录。

原来,2016年时,一农户滥伐林木被林业部门处罚,责令补种树木70株。潘珂带着同事来到现场,核实补种树苗情况,并把线索移送相关部门。

这些工作,便是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背篓检察官”们的日常。

用心用情用力执法

“背篓检察官”,是黔江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受到国内不少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与关注。

7月19日,《法制日报》03版政法·司法版,刊发了题为《空钩钓鱼》的文章,记录了驻濯水检察室工作人员谭森明在检察执法监督工作中,所撰写的工作日记(手记)“空钩钓鱼”。

谭森明,今年24岁,是驻濯水检察室4名90后工作人员中最小的。他参加检察工作近3年来,跟着“师傅”潘珂虚心学习检察工作,目前已成长为驻濯水检察室得力的工作人员。

5月28日,谭森明跟着“师傅”潘珂,身着便装、背着背篓,一道下乡。出发前,潘珂递给了谭森明一根空鱼竿。

下午5点,到了目的地后,谭森明才弄明白刚接到村民举报,反映禁渔期有人在河道内拉网捕鱼,他俩赶到现场就是摸排公益诉讼线索。

做好隐蔽工作后,在钓鱼过程中,谭森明发现他们的鱼竿没有鱼饵。潘珂笑呵呵地告诉他:“姜太公空竿钓鱼,钓的是周文王,咱们钓的是非法捕鱼的,性质不同,手法差不多。”

晚上8点37分,有了动静。只见河中间几个阴影晃动,定睛一看,有几只小船在拉网捕鱼、电鱼。他俩立即将时间、地点等记录下来,回到车上立即给渔政执法部门打电话。介绍了具体情况后,两人继续蹲守,直到执法部门的人员赶过来。

当天下午6点,潘珂和谭森明还抽出时间,再次拿着鱼竿,便装出发,到冯家街道的一处河道,架起鱼竿蹲守,摸排一工厂偷排污线索。后来,谭森明成了空钩钓鱼的“谭太公”。“谭太公钓鱼,线索上钩”,靠这个方法,检察室工作人员陆续摸排出好些公益诉讼线索。

“空钩钓鱼”摸排公益诉讼线索,只是近年来区人民检察院干警们用心执法、用情执法、用力执法的一个缩影。

背篓里装着人民群众

何为“背篓检察官”?

检察官背着20余斤重的办公设备,挽着裤脚、提着皮鞋,渡过阿蓬江前往冯家街道寨子社区 通讯员 罗跃 摄

7月31日,几个身背背篓、穿着检察制服、扛着检徽的年轻人,翻越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行走在阿蓬江“一江两岸”,走村入户为民办实事。山路上,留下了他们走过庄稼地时汗流浃背的背影;水面上,倒映着他们小心翼翼的身影……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这里山连山、山衔山、山套山,山高坡陡路险。

背篓,是黔江山里人祖祖辈辈出行的必备工具。山里人把物品装进背篓里,爬坡上坎较为方便,是不可或缺的运输工具。

“背篓检察官”行走在田间地头 通讯员 罗跃 摄

为做好检察工作,今年37岁的潘珂,轮番带着检察室里的4名90后工作人员(谭森明、杨森、郑宜龙、朗荣),经常背着背篓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当地村民看到他们,就像见了亲人一样,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篓检察官”。

“背篓检察官”,背的是背篓,穿的是制服。“洋制服+土背篓”看上去有些滑稽,也曾有人质疑他们在“作秀”?“有的地方汽车根本去不了,我们只好背着背篓走村入户,上门给群众做服务工作。”潘珂的回答,很接地气。

2015年,潘珂调到检察室任主任。讲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身穿检察制服的他,常背着背包下乡,处处被当成骗子“驱逐”。当时,检察室有位老同志名叫徐维新,总背着背篓走乡入户,和村民打成一片。

潘珂很纳闷,自己总被村民误会,而老徐却和村民们打成一片,到底老徐有何诀窍?潘珂一门心思地琢磨着,向老徐讨教。

徐维新毫不保留地向潘珂道出了实情和诀窍。原来,黔江是土家族聚居地,背背篓出行是当地人的习惯。徐维新告诉他,要做好检察工作,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才能融入当地老百姓。

于是,潘珂开始跟着徐维新背着背篓走访村民,慢慢地总结出了许多秘诀。几个月后,徐维新退休了,他的背篓背在了潘珂的肩上。

3年来,潘珂带着4名90后检察室工作人员,走遍了辖区219个村社,将检察工作延伸到大山深处……

那么,“背篓检察官”的背篓里,到底装了什么?记者看到,背篓里有笔记本、相机、无人机、执法记录仪、手提电脑、打印机、宣传资料等,都是检察工作中的必用品。

“只要看到背背篓、穿检察制服的检察官,心里特别踏实。”当地群众都对背篓检察官竖起大拇指。

群众的认同,就是对“背篓检察官”的最大肯定。因为,政法工作,必须把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官心里装着人民群众,背篓里同样装着人民群众。

助推平安黔江建设

记者在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看到,检察室进门为接待大厅,另外设有莎姐驿站、公益诉讼研判室、远程视频接访室等。在接待大厅墙上一显眼位置,张贴着派出检察室工作制度、工作职责等。工作职责包括:收集公益诉讼线索、配合查处公益诉讼案件;开展法治宣传,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

记者了解到,2013年,区人民检察院驻濯水检察室揭牌成立, 2016年,驻石会检察室揭牌成立,两个检察室各辖15个乡镇街道,实现了全区30个乡镇街道的全覆盖。

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得益于黔江区委、区政府把和谐、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当作促进地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石。同时,全区在着力建设“平安黔江”工作上,也离不开全区各级各单位、广大人民群众的默默付出。

建设“平安黔江”,不仅为区人民检察院开展工作,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努力的方向之一。近年来,区人民检察院在区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为核心,以深化司法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队伍建设。利用派出检察室建在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核心,有效发挥检察室延伸法律监督、服务基层群众和检察机关的窗口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7年,黔江区明确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目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居全市前列。

同时,黔江区通过实施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贴近大局、服务中心,破解难题的能力,推动形成了山台山社区综合治理、“智慧城西”、民族风情城“平安商圈”、边区社会治理“六连”模式、城东街道“民事社办”(微型工作室、发铭调解室)等一批创新项目,得到市区两级高度肯定,市民更是交口称赞。

近年来,黔江区大街小巷和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八类刑案大幅下降,无一例民转刑案。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实现市上下达的控制目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和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

黔江区公众安全感指数、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近年来均保持在90%以上,2017年黔江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8.67%;2017年秋,黔江区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再捧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其实,“背篓检察官”不只是黔江区在突出巩固深化综治“长安杯”时一群普通工作人员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政法“亲民、便民、惠民”的特写,也是“枫桥经验” “红岩精神”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