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财成网络诈骗高发区
南方日报
2018-07-12 10:41

  日前有消息称,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炒黄金”诈骗案,其中一“炒黄金赚钱”诈骗群共50多人,除一名被害人其余全是骗子。在网络安全人士看来,如今这样的网络诈骗手段越来越多样,数字金融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新目标。

  针对目前数字金融诈骗的新趋势新动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京东金融研究院就共同撰写并发布了《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有针对性地梳理了数字金融欺诈新方式,反欺诈手段,以及在8个金融场景中识别、打击欺诈行为的落地实践。

  反欺诈面临极大挑战

  白皮书指出,目前数字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发展,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与此同时,金融欺诈风险不断扩大,反欺诈形势严峻。传统反欺诈手段维度单一、效率低下、范围受限,难以应对新型的欺诈手段。

  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金融市场的体量和发展潜力被逐步放大。与此同时,其暴露的风险隐患也与日俱增,欺诈现象层出不穷。数字金融欺诈手段由之前较为简单的盗号、盗刷演变为现在的借助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从撒网式向精准化转变,并叠加传销、兼职赚钱、网购退款、金融理财、虚拟货币等更为复杂多样的手法。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由于数字与金融的"联姻",金融的欺诈行为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跨区域等新特征,对传统的反欺诈手段形成极大挑战。因此,针对金融领域的反欺诈技术也应不断革新,既要精准打击存在的风险,也要执棋先行,做到防患于未然。”

  金融理财为诈骗高发区

  据猎网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这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瞄准一切机会布下诈骗陷阱。网络安全专家表示,骗子以低门槛高回报作为诱饵,吸引大量受害者上当受骗,导致虚假兼职类连续多年成为数量最多的诈骗类型。不过在众多诈骗类型中,金融理财类诈骗仍然对人们的财产安全威胁最为严重,《报告》表明,金融理财类诈骗举报总金额最高,达1.8亿元,由于金融理财类产品往往价格较高,单笔交易金额较大,使得金融理财类诈骗成为威胁财产安全的头号天敌。

  根据数据统计,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四川、浙江等省级行政区的被骗用户最多。由此可见,经济发达及人口大省是网络诈骗举报最积极的区域。

  8大数字金融场景“最危险”

  在欺诈团伙产业化、规模化,且广泛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今天,反欺诈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字金融反欺诈的实际效果。从技术的运用层级和着力点来看,数字金融反欺诈技术手段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引擎等类型。

  白皮书中主要列举了8个数字金融场景可以作为数字金融反欺诈技术的“试验田”,即网络支付、网络运费险、网络借贷、网络营销、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手机银行、生猪保险。

  据益博睿与IDC发布的《2018数字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亚太地区有71%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但网络诈骗风险也随之飙升,已有1/5的消费者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据调查,网络诈骗的威胁升级与消费者网络消费的便利性需求息息相关。白皮书以网络支付场景为例,某用户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5万元“不翼而飞”。反复查询,他被通知自己在某平台注册了一个新账号,购买了高达49966元的商品,实质上并非本人的购买行为。其实,该平台风控部门利用其风控体系在支付的那一刻已触发预警。接到预警后,风控负责人快速安排对这一订单的拦截,同时安排发货以进一步锁定嫌疑人,最终帮助用户挽回损失。

  据网络安全专家介绍,黑色产业集团往往通过社工方式和技术手段,盗取利用个人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号等直接关系账户安全的要素,并进一步用于精准诈骗、恶意营销。在数字金融反欺诈具体应用中,多种技术组合使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需要升维和跨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杨东表示,反欺诈方式必须从孤军奋战走向联合打击。反欺诈不仅仅是针对既已发生的诈骗行为,事前做好防止工作,防患于未然、打击于无形才是上上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