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化道肿瘤多数诊断时已是晚期
广州日报
2018-07-12 06:05

    广州日报讯 (记者冯冯)恶性肿瘤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到成人肿瘤发病率半数以上,严重威胁大家的生命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为实现此目标,消化道肿瘤防治工作已成为重中之重。

    为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推进消化道肿瘤筛查、早诊、早治防控体系的建立,由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等共同发起的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正式成立,已经吸引了近1000家医院积极加入和参与。首批79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基地医院揭牌仪式同步进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李兆申院士表示,联盟成立后,将聚焦消化道早癌防治,以产、学、研、医、用、管一体化模式促进消化道早癌筛查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的应用,提高国民良好生活习惯和素养,做到少生癌,不生癌。培养具备全面筛查早诊早治能力、具有运用新技术、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提高筛查认可度、筛查质量和推广度。

    消化道肿瘤

    早期发现率低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胃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为常见一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二位。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42.6%和45%。

    其实,消化道肿瘤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大大提升。相比晚期消化道肿瘤,早期消化道肿瘤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更高,约为90%以上。以胃癌为例,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在欧美国家可达70%以上,在日韩等国更是高达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不足10%。因此,李兆申院士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

    但当前我国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治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晚发现。由于疾病的特点,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二是筛查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大众胃肠癌筛查知晓率和依从性低。既往我国开展的胃癌筛查多依赖胃镜,不符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国情;而早期筛查又缺少好的初筛方法,很难全国推广实施,真正惠及基层群众。因此,推行有效的早期胃癌筛查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联盟成立开启

    健康管理新体系

    为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消化道早癌筛查模式,前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依托协同研究网络开展了全国多中心胃癌筛查研究,所建立的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用于胃癌初筛,具有良好的筛查效能,充分实现了用最低的筛查成本检出尽量多的胃癌中高危目标。为推动该模式的落地,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项目(GICC)今年在无锡成功试点,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来医院就诊的无症状体检人群,更适用于社区无症状人群的普查,因而极具推广价值。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正是立足于“GICC无锡模式”,走向全国推广应用。

    为加快推动消化道早癌防治创新模式在全国的发展和落地,提高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水平,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