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成重庆捐献器官数和救治人数最多捐献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8-07-10 15:46
听新闻

在生死离别里,最痛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那份痛苦像负重前行的骆驼,无奈、默不作声且走不出那“悲凉”的沙漠。

来到儿子的遗体前,聋哑人伍礼素放下一盒饺子,伍礼素的丈夫简先华轻轻地说:“儿啊,今年你17岁,你妈给你煮了17个饺子,爸和你妈来送你最后一程。我儿醒不来了,但我儿还能‘活下去’……”

伍礼素的姐姐在医院安慰她。尚云霄 摄

冰冷的灯光透过雪白床单,映射在简开新(小新)的遗体上,面对儿子小新的遗体,伍礼素只能发出“呃、啊”的哀嚎以及止不住的眼泪。

肃杀、凄凉,这一幕出现在西南医院20层走廊尽头的一间病房里。7月8日,简先华夫妇来到西南医院与他们的儿子小新做最后的告别。

一张白纸上写着“我们还能帮你们些什么?”重庆红十字会协调员李庆在循例问捐助者家属。简先华摇摇头又点点头:“希望受捐的人一定要救活,代替我儿好好的活!”

简先华因为耳聋很少说话,即使说话,语调也异与常人,说这句话时他的语调听起来依然奇怪,但听得出,他说得十分坚定。

小新曾经的病床。尚云霄摄

“无声的噩耗”天崩地裂

小新一家住在合川区渭沱镇荷叶村,父亲简先华49岁,和82岁的爷爷简辉友都是二级听力残疾,只能说简单的话语。母亲伍礼素43岁,又聋又哑,只能发出“呃、啊”之类的声音。独子小新身体健康,他承载了这三世同堂所有的希望。

7月8日,准备前往医院做遗体告别的简先华一家人在家吃了顿“团圆饭”。尚云霄 摄

简先华所种的4亩田地和社会低保是小新一家人所有经济来源,加起来一个月也不足1500元,在亲戚和邻居的帮扶下,一家人勉强度日。小新16岁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去重庆一家工厂上班,或多或少,每个月的收入基本都会寄给父亲贴补家用。

不负所愿,因为工作勤奋,常主动要求加班,短短一年,小新的工资便从800元涨到了3000余元,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子越来越顺畅,简先华常以儿子为傲。

简先华在医院看到小新遗体时泣不成声。尚云霄 摄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家坠入深渊。2018年7月2日,小新因脑外伤死亡,这是小新初中毕业后离开家外出打工的第2年,他共往家里寄回32690元。

7月2日下午4时许,简先华夫妇正在家中包饺子,手机震动,小新的来电让他们有些奇怪。因为知道父母听不见,小新从不打电话回家,只发信息。

伍礼素连忙让邻居帮听电话,邻居骤变的脸色和泛红的眼眶,让伍礼素十分不安。看到邻居写下“小新死了”时,伍礼素崩溃了,撕心裂肺的哀嚎充斥着整栋楼,几乎所有邻里都被这惊天的哭喊引了出来。

7月4日,伍礼素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时而哭泣时而呆滞。尚云霄 摄

而这时,简先华仍在家里包着饺子,看着并没有声音的电视剧。

伍礼素几乎是爬回了家,不知所措的简先华看到伍礼素手中褶皱的字条也崩溃了,痛哭着拨通了亲戚的电话用怪异的语调重复着“小新死了,小新死了……”

看到这一幕,门外围观的邻居们都落泪了,有的人红着眼眶攥紧拳头敲打墙壁嘟囔着“怎么会这样”,有的人握紧身边人的胳膊哽咽抽泣“娃娃还那么小”,有的人索性泣不成声……

7月4日下午,在亲戚的陪同下,简先华夫妇来到重庆西南医院跟小新告别。

伍礼素在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前呆滞许久,调解员李庆时而落泪。尚云霄 摄

这次,夫妇二人凄惨的哀嚎声传遍了西南医院的第20层。

大概2个小时后,瘫坐在小新遗体旁的简先华夫妇均已无力发声,目光呆滞,仿佛整个人都失了魂。

“死”与“生”的摆渡人

李庆是重庆红十字会的协调员,她目睹了这一切。即便目睹过数百次死亡,看到眼前这一幕,李庆仍是哽咽的说不出一句话,她只能蹲在二人身边一直陪着他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简先华夫妇准备与儿子做最后的告别,志愿者列队默哀。尚云霄 摄

李庆等夫妇二人的情绪稍作缓和后,告诉二人,也许可以帮小新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大概4个小时后,我试着将情绪相对冷静的伍礼素领去器官捐献宣传栏。起初伍礼素的眼神流露出一丝愤怒,看到我指在‘延续’二字后,才慢慢平静下来。”李庆说,伍礼素站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大概有2个小时,几次小的啼哭,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一声不吭地盯着器官捐献宣传栏。

获取小新器官前,协调员以及参与手术的全部医护人员集体默哀。尚云霄 摄

简先华夫妇轮番在器官捐献宣传栏前沉默、徘徊、流泪……3个小后,伍礼素看向李庆,指了指器官捐献宣传栏,点了点头。

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母亲丧子时的痛苦与绝望,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安慰。向李庆点头时,伍礼素的眼眶泛红但眼神很坚定。

“工作中更重要的角色是陪伴者、安慰者,在别人人生中过不去的那个坎上出现,倾听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觉得有肩膀可靠,相信我会帮他们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李庆说,让家属在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有一个安慰,哪怕能减轻他们一点点的痛苦,就够了。

7月4日16时,重庆西南医院20层一间医生办公室内,伍礼素面前摆着一份《重庆市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和一支笔,身边的李庆握着她的手。看着伍礼素,李庆想安慰却说不出一句话,想哭却不敢哭出声,只是默默地陪伍礼素坐着。

“每次感触最深的场景,就是家属填写登记表,签字、摁上手印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但之前常需要数小时的心理准备,捐献者家属心里可能经历了千万次的思绪转变。”李庆说,在对面的她读不出家属心底的想法,却能从家属表情中看到更多的无奈和不舍,可能是对已经确定无法将亲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无奈,还有即将分别的不舍。

李庆从开始协调捐献到见证小新实施捐献都全程参与了,她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在生与死之间、在希望和绝望之间,为逝者与生者打通一条条通道,为生命搭桥,让爱延续。

李庆安慰简先华的姐姐。尚云霄 摄

像李庆这样做着器官和遗体捐献协调员,在中国还有2000多名,他们被称为生与死的“摆渡人”。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捐献器官让生命延续”

7月9日08时许,在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全程见证下,小新成功捐献了1个心脏、1个肝脏、2个肾脏、2个肺脏,以及1对眼角膜、皮肤、骨骼和遗体。

据悉,小新捐献的器官挽救了6个人的生命,让2个人重见光明,他捐献的皮肤、骨骼至少可以让4个人重获健康,小新的生命将在12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他是目前重庆市捐献器官数和救治人数最多的捐献者。

“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仅有1.6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重庆市红十字会宣传外联部副部长秦红梅介绍,2012年,重庆市开始试点器官捐献,到2015年,总共仅实现68例器官捐献,从2016年开始,器官捐献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6年实现81例,2017年实现109例,2018年到目前已经实现54例。

截至目前,重庆市共有3个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分别设于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志愿捐献遗体者,可到登记站领取《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重庆市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并按照表格要求填写。

有意捐献人体器官的,可以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www. codac.org.cn)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也可以到重庆市红十字会在各区县红会、各遗体角膜接受单位和各大移植医院设立的捐献登记站进行书面登记。

详情可咨询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电话:023-67084780。

文/尚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