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误区 守住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
中国医药报
2018-06-23 06:00

    “面对一些错误的健康信息传播,重塑健康观念迫在眉睫。”“各种关于健康的伪科学信息正在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要培养人们的辨识能力”。日前,一些营养健康领域的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吁。

    引导国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介绍,在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与行为占60%。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80%的心脑血管病、80%的2型糖尿病和40%的恶性肿瘤可以预防。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经济的健康策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超过50%的慢性病疾病负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行为风险进行预防。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不强,很多人缺乏基本的养生保健常识,不知道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常见慢性病。“加快推进全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环节。”吴良有说,首先,要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脑,将健康技能学到手。其次,要建立权威的健康信息科普平台,通过科学、权威、生动、鲜活的科普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提高群众正确识别健康信息真伪的能力,远离健康误区。第三,要推广适宜的技术和方法,开发各类健康支持性工具,使广大群众知行合一,健康行为可操作、易感受,行为效果可感知、可量化。同时,政府和社会要营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健康元素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必要条件。

    帮助老年人走出用药误区

    “老年人用药存在几个常见误区:求新、求洋、求多、求贵、滥用保健食品、认为中药无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顾问陶国枢教授说,同时服用的药品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研究表明,老年人同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20%;同时服用5~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50%~60%。所以,老年人用药须遵循“5种以下”原则,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当长期积累用药达10种以上时,需定期找有经验的老年病科或全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梳理调整用药,病情好转要及时减停用药。

    陶国枢指出,老年人用药要遵循以下四要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安全是合理用药的前提,风险越小越好;有效是合理用药的目的,特别强调以患者远期预后为中心,不要只求短期单一指标达标,如有的降糖药,短时降糖效果很好,但长期用容易发生低血糖,会使患者死亡率上升;经济是患者依从性良好的基础,否则会因经济负担太重而中途停药;适当是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要贯彻用药的始终,包含选药适当、剂量适当、用药时间适当、疗程适当、给药途径适当、患者适当、价位适当、达标适当。

    提高消费者辨识能力

    “假专家、跨界人士、速成‘营养师’等信息来源都会给大众带来误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说,判断各类媒体上发布的饮食健康信息是否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发布信息者是否为专业人士。

    对于保健食品,人们普遍存在认识误区。有人片面认为保健食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任何保健作用;也有一些老年人错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希望能够治病;还有人过分听信广告宣传,用保健食品替代正常饮食,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人们对保健食品产生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通畅了,老百姓更多地了解相关信息,才能避免盲目消费、上当受骗。

    同时,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意识。一些食品、药品和保健食品,普通老百姓很难分清楚。“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很低。2008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是6.48%,通过一系列全民素养活动的开展,到2016年底,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才提升到11.58%。”徐华锋解释说。据了解,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养,中国保健协会科普教育分会联合西安巨寿丰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启动了“重塑健康观念,远离健康误区”健康科普教育公益巡讲活动,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向消费者宣传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和信息的辨别能力。

    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怎样才能吃出健康”的话题,何丽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易学的膳食方法:“每周一斤鱼虾一斤肉;每天一个鸡蛋;平均每天摄入鱼、食、蛋和瘦肉的总量是一个拳头大小,也就是120克~200克。”

    记者 王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