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历史建筑 | 厂房、高炉和烟囱诉说着那段钢花四溅的峥嵘岁月
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 02-01 10:15 浏览量  

2016年,重庆市规划局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确定五批,其中大渡口区已有17处历史建筑被列入该保护名录。当年,大渡口因重钢而设区,本期,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将继续带你探寻老重钢片区的“立体史书”。

今天,我们来看原重钢动力厂煤气柜、原重钢型钢厂第三跨厂房、原重钢5号高炉、原重钢型钢厂厂区烟囱和原重钢型钢厂机修厂车间。

原重钢动力厂煤气柜

酷似德国欧伯豪森巨型储气罐

2019年,原重钢动力厂煤气柜入选了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重钢动力厂转炉煤气柜1995年投用。初期容量3万立方米,直径38.2米,高39米,2007年扩容至5万立方米。用于回收炼钢厂的转炉煤气。转炉煤气经过炼钢厂湿式除尘,进入煤气柜内,然后再次通过电除尘后,经加压机加压送往各车间用于生产。

重钢动力厂煤气柜虽然叫“柜”,却不像我们印象中方形的柜子,而是一个巨大的圆柱形,为全钢结构,外观简洁。其外形酷似德国欧伯豪森的巨型储气罐,柜身设有多道钢桁架环箍,竖向分布加强柜体。巨大的圆形构筑物给人带来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典型的工业美学特征。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面对国民党败退前对二十九兵工厂的爆破破坏,烈士们冒死转移炸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下来两台水管式锅炉,在后来二十九兵工厂恢复生产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的煤气柜就耸立在护厂烈士牺牲地附近,如同一座巨大的丰碑。

原重钢动力厂煤气柜

【当年记忆】

当年曾24小时有人值守

71岁的何光成在重钢型钢厂工作了30几年,在车间当过工人,也干过后勤。他和他父亲都是重钢工人,他的整个青春都在重钢度过。

何光成说,煤气柜就是储存煤气的,等到要炼钢时,再用作焦化加热。重钢最开始是没有煤气柜的,用不完的煤气就往天上放,点燃起来周围老远都能听见“轰轰”的爆燃响声。为了环保、安全,也为了节能,后来就建起了这个煤气柜。煤气柜有一个门岗,24小时有人值守。周围还用铁网围成一圈,严禁无关人员靠近,安全防范比较严。

原重钢型钢厂第三跨厂房

具有突出的钢铁类重工业建筑特征

原重钢型钢厂第三跨厂房曾是原重钢型钢分厂的主要生产车间,建于1941年,是典型的重工业厂房建筑,如今依旧能看到一部分当时的模样。

第三跨厂房原来属于钢轨和钢板的轧制车间,采用排架建筑结构,设有钢筋混凝土排架柱、钢屋架、矩形天窗、重型行车与大型托架梁,结构清晰、空间高大,具有突出的钢铁类重工业建筑特征,在建造技术上具有典型性,有很高的建筑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是在2019年入选了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原重钢型钢厂第三跨厂房

【当年记忆】

夏天要光着膀子开行车

前段时间,何光成又重游了一遍第三跨厂房,他说,站在这里,以前在车间干活的场景就会再次浮现在脑海里。小时候听父亲讲,最开始重钢录取工人的时候,不像现在还要考文化,那个时候主要就是考体力,体力越好越容易被录取。考体力的办法就是抬“连二石”,抬得越多证明体力越好。

何光成的父亲1951年在重钢上班,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钢板轧好后,要用车运出去,就需要人工先把钢板抬上车,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用吊车吊钢板。直到1971年,车间才可以用机器吊钢板。幸运的何光成在这一年到车间上班,就不用再抬钢板,而是专开行车,每天吊钢材或把钢锭吊进炉子炼钢。

何光成说,以前夏天的时候车间里太热,行车操控室高高在上,车间的热气也是蒸腾向上的,比较封闭的操控室里只有一个风扇,根本降不了温,一些老师傅到了夏天都是光着膀子开行车。后来工作条件越来越好,行车也进行了改装,还安装了空调,夏天上班也就没那么痛苦了。

原重钢5号高炉

我国较早自主建设的现代化高炉之一

同列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的原重钢5号高炉建于1987年,是我国较早自主建设的现代化高炉之一。

5号高炉犹如“钢铁巨人”,屹立在大渡口区的土地上。重钢集团搬迁后,5号高炉也留存在重庆工业博览园外。

5号高炉作为钢铁厂的标志性建筑和最大的单体设备,主体为重型钢排架结构,双坡斜屋顶。占地5200平方米,容积1200立方米,1989年4月投产使用。在2002年还大修了一次。2012年拆除炉外机械设备。现存包括炉顶、炉底、出铁口、渣口、风口、热风炉、出铁厂房、助烧风机房、电气仪表楼、液压站等。

原重钢5号高炉

【当年记忆】

只有炼铁厂才有高炉

在何光成的记忆里,除了5号高炉,重钢当年还曾有3号、4号高炉,都是用于炼铁的。只有炼铁厂才有高炉,而轧钢厂没有高炉。何光成说,他当时是在轧钢厂上班,他们那边没有高炉,但远远也能看见5号高炉上半部分的样子。由于5号高炉离轧钢厂较远,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他很少过去近距离观看。如今交通越来越方便,感觉其实也没那么远了,现在每次去重庆工业博览园,他都会去看看这个5号高炉,感受当年火热的生产场景。

原重钢型钢厂厂区烟囱

重钢老厂的地标建筑

原重钢型钢厂3根烟囱先后建于50年代与90年代中期,也入选了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它们都是重钢老厂的标志性建筑。

三根烟囱中,有两根烟囱位于型钢厂厂房两侧,靠近生产车间,具有强烈的标识作用。1号烟囱高46米、直径5.6米,3号烟囱高58米、直径5.6米,1、3号烟囱为50年代建造,分别为青砖、红砖砌筑,烟囱柱身密设有钢质环箍。2号烟囱高68米、直径6.5米,为90年代中期建造的加热炉烟囱,烟囱立面为抹灰涂料处理。三根烟囱在建成的几十年里都是大渡口区天际轮廓线的重要标识。

原重钢型钢厂厂区烟囱

【当年记忆】

升腾的烟团是难忘的画面

何光成回忆道,3根烟囱都是属于加热炉的,是因为加热炉需要排气,才修建的。他上班的地方离2号烟囱最近,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看见。但也只能看到上面部分,下面部分都被当年密集的厂房给遮住了。

2号烟囱修建好后,他们厂就搬了过来。如巨人般耸立的烟囱,以及当年烟囱里每日升腾的烟团,是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何广成说,虽然心中还是会对那些熟悉的画面充满怀念,但重钢的环保搬迁之后,大渡口区越来越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也让他作为一个老重钢人感到欣慰。

原重钢型钢厂机修厂车间

空间高大的典型单层厂房建筑

原重钢型钢厂机修厂车间曾是原重钢型钢分厂的辅助生产车间,建于1938年。该车间是典型的单层厂房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排架柱、钢屋架、钢质吊车梁,预制大型屋面板等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厂房空间高大,于2019年入选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原重钢型钢厂机修厂车间

经过岁月的变迁,如今,这些建筑大多都成为了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组成部分。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是以重庆工业博物馆为核心,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由主展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公共空间工业展品装置式陈列共同构成。

目前,点击大渡口发布微信公众号菜单栏“有用—工博预约”即可预约参观“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哦,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游览。注意,在游览的时候,还是别忘了做好防护、戴上口罩,让我们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参观环境。

据了解,大渡口区入选重庆市历史建筑名录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勾勒出了本地区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的发展脉络,对于加强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以及积极推动“南部人文之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渡口区历来注重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区级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大渡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渡口区文物管理所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前期总共梳理出8种类型51个潜在历史建筑对象。通过进一步的普查、筛选、评估,以及征询相关部门和权属单位意见,同时,围绕公布的文保单位启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善记录档案,制作并安装保护标志牌等工作,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力度,讲好文物故事,为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渡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建筑的确定,对于加强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以及积极推动“南部人文之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大渡口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渡口区文旅委将继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编制保护方案和宣传,让这些历史建筑“留下来”“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审核:张韬

编辑:杨宇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