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后”孩子去哪儿?渝北给出了答案
渝北新闻社 2018-05-21 15:45 浏览量  

  课后服务——学习版画

  社团项目100余门,孩子自主选择,乐在其中!


  渝北答卷


  精准发力 回应百姓民生需求


  开展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积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渝北区直面“三点半”难题,坚持主动、自愿、免费三条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合理确定内容和形式不走样,坚持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松懈,全面启动课后服务工作,让课后服务之花在全区7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盛开,让孩子们享受到课后的“幸福时光”,也带动人民群众对渝北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渝北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更丰富、更有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让更多生命因教育而幸福。


  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个中小学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课后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同年4月,渝北区率先启动课后服务试点工作,陆续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好评。渝北实验小学学生林小棠积极参加了课后服务中的啦啦操项目。她说:“啦啦操训练让我变得健康又充满活力,每天都很快乐。”空港新城小学家长王月霞表示:“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后,我们就给孩子退了托管班,孩子在学校选择书法、舞蹈等项目一段时间后掌握了不少才艺,效果比报班还大。”


  不仅是学生、家长对此热情大,就连学校的老师也积极投入。龙塔实验学校的音乐老师得知学生想学古筝,没有基础的她自学考级,成功开展了这个项目,学校还专门配了100台古筝供师生练习。


  如何将课后服务新政落到实处?如何顺应民意开展有质量的课后服务……走进渝北,看看她究竟有什么绝招?


  1 知己知彼


  三项原则让困惑“迎刃而解”


  渝北区将要在重庆市内先行先试开展课后服务的消息传出后,在家长中引起热议。


  “这会不会是变相收钱?”“会不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参加课后服务能收获些什么?”……家长们心中顾虑重重。


  “课后服务改革是时代所需,顺应民意的大好事,要加快破解‘三点半’难题,更好地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渝北区态度坚定,提出既要了解百姓的问题、困惑、需求,也要结合区情、结合政策因地制宜,即所谓“知己知彼。”


  2017年3月9日,渝北区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在区内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课后服务活动,所需经费由区财政解决,这大大减少了百姓顾虑。


  不做一刀切,而是先行先试稳步走。随后渝北区在包含空港新城小学、两江小学等15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


  “政府支持、先行试点”,这些方法让老百姓一下子有了信心。渝北快马加鞭,运筹帷幄,进一步明确三条基本原则,即主动原则、自愿原则和免费原则,始终坚持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学生老师自愿参与,财政补助经费,对学生家长实行全免费服务。据了解,该区采取财政全额补贴的方式,全年拨付资金3000多万元。


  由于考虑周全,措施得当,妥善化解了各类矛盾。两江小学学生家长王莉莉说:“事实证明我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孩子免费参加课后服务的作业辅导和社团活动后,每天在学校都能顺利完成作业,各种兴趣爱好也培养了起来。”


  鉴于成功试点,当年9月,渝北区在全区7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成为该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未雨绸缪


  完善制度筑牢安全“防护网”


  “课后服务一小时,父母安心一下午。”立人小学一位家长在朋友圈感慨道,孩子在学校里待着,不仅能学到东西,安全也有保障,家长更放心。


  父母“安心”背后,离不开学校及教师的“用心”、“精心”。


  立人小学各班建立了班级考勤簿,每节课严格进行考勤登记,确保对本班学生每一天的去向清楚明白;建立QQ群,发送学生的活动照片,了解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课后服务,安全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在渝北区教委负责人看来,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安全管理放在做好课后服务的首位。


  为此,渝北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加强对师生安全卫生意识教育,强化活动场所安全检查和门卫登记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


  该区还强化制度管理,严格考核,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排查处置,消除在交通、场地、消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隐患,在严格制度考核的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学生人身安全。


  3 有的放矢


  循规律重内容助“人人成长”


  渝北认为,课后服务必须有的放矢,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合理确定内容和形式不走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渝北区要求各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


  在空港新城小学,学校充分利用这个珍贵的“教育机会”,将课后服务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等三结合,丰富服务课程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生存能力、表达能力,让人人都培养一项兴趣特长。


  学校通过校训、班训、社团三种形式,在不同的课后服务时间具体落实相关课程。周一的校训课,一年级开设围棋,二-五年级开设口风琴或葫芦丝。周二开展社团课,以走班形式进行“口”系列、“手”系列、“脑”系列课程,共计100余项,可谓个个有特点、人人有选择、生生得发展。


  周三至周五开展班训课。周三,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开设职业课程、生活课程等相关课程。周四各班任课教师开展作业辅导。周五双周开设快乐阅读,每期同读至少2本书;单周开设快乐表达《大声说出我自己》,让孩子自信、快乐成长。


  在两江小学,孩子们非常期待两节课后服务时光,其中一课时由各班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作业辅导,另一课时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设合唱、舞蹈、足球、篮球、国画、剪纸、书法等20个兴趣小组,促进特长发展。


  “有了这两节课,不仅让学生在校完成了家庭作业,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孩子们的兴趣也得到拓展。”家长们感受颇深。


  原来,两江小学坚持“规范管理、培优补差、专业师资、品牌打造”原则,在课后服务中做到培优辅差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相结合、兴趣小组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提高质量和有效减轻家长辅导负担相结合三个结合,将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


  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渝北各中小学立足校情、深挖内涵、创新实施,真抓实干将课后服务工作做到了学生、家长的心坎上。


  4 八仙过海


  理解和信任激活教师“生命活力”


  下午4点走进龙塔实验学校,教室里传来优美的古筝声音。似空谷幽兰,又似泉水叮咚,动人的旋律让师生沉醉其中……


  “听王敏老师的古筝演奏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希望自己也能学会古筝演奏。”提起王敏老师的古筝演奏,孩子们难掩兴奋。


  孩子们口中的王敏老师,其实是一名半路出家的“业余选手”。在开设课后服务工作之前,她对古筝一窍不通。得知学生有需求,她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自学了古筝演奏。


  “只要孩子喜欢,老师多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王敏老师的话说出了绝大多数教师们的心声。


  “没有开展课后服务这项工作前,我们也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开展科技、舞蹈、合唱等活动。虽然累一点、忙一点,但是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就觉得很欣慰。”渝北实验小学雷尊娥老师表示。如今,渝北区在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的同时,还给老师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让老师更有信心做好这项工作了。


  在渝北更多老师看来,课后服务其实也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生活,拓展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在渝北不少中小学,类似的景象层出不穷,爱好葫芦丝的老师领着孩子吹奏音乐、爱好书法的老师领着孩子练习起书法、爱好艺术的老师领着孩子写生绘画,甚至跨学科、跨专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他们人人兴趣高涨。


  渝北用事实证明,只要给予教师充分尊重、信任,为他们搭建良好平台,就能激活教师的生命源动力,让教师们如“八仙过海”般在课后服务舞台上“各显神通”。


  5 众人添柴


  激活资源让家校社凝聚成“一股绳”


  每个周三,空港新城小学的课堂上会出现一批特殊的“老师”。有的是医生,给学生讲解牙齿卫生等知识;有的是警察,给孩子们讲解交通安全法则……


  原来,该校开设了《小眼睛看未来》、《乐滋乐味》等校本课程,给孩子们讲职业选择、生活类的技巧,目前有将近400名家长参与到课堂中。


  空港新城小学是全国课后服务示范学校,其一大法宝就是将课后服务与家校共育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请进学校,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在课程开设前,学校会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家校共同设立课后服务目标,优化课后服务内容。课后服务开展中,家长受邀走进课堂,利用职业专长开展教学。在课后服务评价中,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尤其是在期末家长代表与学校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验证孩子是否人人过关、是否人人得以发展,其中家长评比占30%。


  学校校长陈中梅说:“家长参与进来,既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身专业能力,提高了教育能力。如今家校沟通更顺畅、家校合作更密切,孩子成长更快乐了。”


  解决“三点半”难题,应该形成全社会的大教育观。在渝北看来,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属于家庭、学校的,也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应该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为教育服务。


  据了解,渝北区为了夯实课后服务工作的制度基础,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在教委的统一指导下,各学校充分调动和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效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6 对症下药


  制度倒逼确保课后服务“有成效”


  课后服务孩子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如何确保课后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工作既要顺民意家长期盼,更要确保有质量。针对家长、学生关心的问题,渝北以严格的考核制度把好“质量关”,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制定出详尽的考核办法,确保该项工作有质量、出成效。


  如今,各学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普遍建立了使用积分考核的办法,对参与此项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工作量考核积分。


  龙山小学以“老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调查问卷”为抓手,参照学生、家长对各科老师在课后服务工作中的评价分数,学校做统一收集整理,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


  龙塔实验学校学校行政人员深入课后服务现场,轮流检查各个教师的课后服务出勤及工作情况,每周进行考核情况收集,每月进行考核积分汇总。


  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倒逼各个学校课后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令渝北教育百花齐放。


  数据显示,渝北各学校通过开展课后服务,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普遍提升。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小学阶段已经处于高位均衡状态.


  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不过一年时间,渝北区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科创教育方面,2017年全区共获国家级一等奖24项、市级一等奖147项,1名学生荣获全国小学论文组一等奖,2名学生荣获第十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体艺方面更是遍地开花。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全区共获得市级一等奖59项,2所学校分别获得全国女子篮球、排球冠军,1名学生获得男子单摇跳绳亚洲冠军、1名学生获得女子泰拳世界冠军;在艺术教育方面,有9所学校获得市级合唱、管乐、舞蹈等市级比赛一等奖,2所学校分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鼓号队”、“优秀队列奖”。


(稿件来源:重庆日报)


  谭茭 万芮杉 胡忠英 图片由渝北区教委提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