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孩子剧团成员来渝 94岁高龄再唱当年战歌
重庆晚报
2018-04-20 07:01

抗战期间,重庆街头,国泰剧院,难民营……这群小孩儿远离家乡,顶着烽火,用歌声、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最大的不过19岁。当年“孩子剧团”的团员、抗日小战士吴秀圣,从香港回到重庆,94岁高龄的她来渝寻找当年足迹,回忆当年往事,唱起当年唱过的歌……

吴秀圣

受《最后一课》影响

跟随哥哥参加孩子剧团

这是吴秀圣第三次回渝,每次回渝,她都在感叹:“重庆变化真大呀!”

17日,受沙坪坝区文化委邀请,吴秀圣来到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讲述起“孩子剧团”当年在渝进行抗日宣传的故事。

“嗯,是不是该我讲故事了?”回到重庆,自然进行“频道切换”,亲切地讲起重庆话。

“1938年那年,我13岁,姐姐吴淑圣14岁,受小学六年级国文课本中《最后一课》影响,随哥哥吴新稼在武汉参加孩子剧团。”虽然年事已高,耳朵听力不太好,但回忆往事,老人思路清晰,记忆力很好。

老人回忆,1937年,流落于上海的一批少年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当年9月成立“孩子剧团”,哥哥吴新稼任干事长(后改为团长),他们以歌咏、舞蹈、戏剧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孩子剧团”迁到武汉。“哥哥到武汉后就给家里写信,要我们前去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我和姐姐就到武汉参加了‘孩子剧团’。”1939年1月,“孩子剧团”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抗战大后方重庆。

吴秀圣回忆往事

“孩子剧团”来渝

住的第一站就在十八梯

“到达重庆后,我们就住在十八梯,所以这次要去看看。”谈起当年在重庆的经历,吴秀圣有些兴奋。

史料记载,“孩子剧团”1939年1月8日抵达重庆,先后住在石板坡75号,后住十八梯回水沟3号,直至1942年9月15日。“孩子剧团”到来,在当年也算是大事。1939年1月9日《新华日报》报道中也有提到:“孩子剧团昨抵渝,现住在石板坡七十五号。”

当天下午,吴秀圣提出要去十八梯再转转。“当年住的地方已经围挡起来。没找到!”来到十八梯,老人没找到当年居住的地方,倒是如愿见到了棒棒军。“姨妈在香港就听说重庆棒棒军,所以这次来,她特地要来这里,跟他们聊聊天,谈谈他们的工作时间,多久回次家,收获很大,聊得很开心,还合了影。”侄女吴小羽告诉记者,老人记忆很好,自1948年离开重庆去香港,这么多年,重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经过菜园坝,没人提醒,老人依旧能叫出地名。

翻看当年团员照片

重庆街头、国泰剧场

到处都飘荡着他们的歌声

“看我们一群小光棍,看我们一群小主人,我们生长在苦难里,我们生长在炮火下……孩子们站起来,站起来,在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回忆往事,吴秀圣情不自禁唱起歌来。

原来,她哼唱的这首歌就是“孩子剧团”的团歌。“孩子剧团的团歌,是我哥哥吴新稼作词。”老人歌词记得清清楚楚,唱起来依旧激情满满。除了团歌,老人还多次提到《帮助咱们的游击队》和《乐园进行曲》,哼唱起来。

老人说,除演唱大量抗战歌曲外,“孩子剧团”还先后演出了多场儿童话剧、哑剧、活报剧。“虽然当时我们都只有十四五岁,但每天和大人一样,走街串巷到处演出,进行抗日宣传。团里演出的《帮助咱们的游击队》《乐园进行曲》等剧都很轰动,很多人去看。”吴秀圣说。

据了解,《乐园进行曲》(六幕儿童剧)1941年3月先后在国泰(27、28、29日演出)、抗建堂(24日售票彩排)演出。该剧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童话剧作品”。1941年4月15日至16日在国泰再度商演《乐园进行曲》(1941年3月27日《新蜀报》刊载郭沫若为孩子剧团所写《向着乐园前进》一文)

孩子剧团成立时的合影(资料图片)

虽然都是孩子

但大家团结友爱从未起冲突

“我那时候13岁,不算小,团里还有几岁的孩子。”吴秀圣说,即便当时大家都还只是孩子,但每个人都不会有“孩子气”,不会想妈妈,也不会想家。孩子们在一起,很团结,从未出现过争吵和冲突。顶多“出格”的事情就是给小伙伴取个小绰号。老人回忆,她至今还记得有个男孩,大家喜欢叫他“小猪头”。

在当时有的家长印象中,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只演戏,不好好读书。事实上,每个孩子都自觉遵守孩子剧团的公约:“互相亲爱,互相帮助。不吵架,不打架。虚心接受大人先生和小朋友的指教批评。每天一定要看报、做日记,运动……”

1939年1月10日《新民报》的报道《看我们一群小光棍,看我们一群小主人——访问前天来渝的孩子剧团》提到:“有人说孩子剧团是‘戏班子’,‘跑码头’的,一天只是演戏,不读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记者昨天去的时候,正看见他们有的在写日记,有的则用心地在读书。这里不仅是一个剧团,同时还是战时学校。”

此外,孩子剧团两周年告家长书中也写到:“亲爱的叔叔、伯伯、长辈们!现在我们是上午的时间来学习,下午工作。上哪些课呢?有国文、算数、自然、社会;除了上课外,还有进行研究的戏剧组、音乐组、图画组,按照每人的兴趣参加学习。”

孩子剧团成员(资料图片)

寻找当年足迹

老人兴奋得感觉不到辛苦

2018年,这是吴秀圣自1948年离开重庆后,第三次来渝。

每次来渝,吴秀圣都要去北温泉,那是她和丈夫相识的地方,2008年丈夫还在世的时候,他们一起回去过。重回恋爱的地方,吴秀圣看到了盛开的杜鹃花,兴奋地唱起儿歌,像个孩子。

“除了北温泉,十八梯等地,姨妈还提出去弹子石、玄塘庙,以及江津,她曾经在那里的红豆树女子中学读过书,那栋建筑至今还在。”侄女吴小羽说,年过9旬的姨妈故地重游,他们担心老人身体吃不消,但姨妈却像个孩子一样兴奋,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她自己都说,看到这些地方,不自觉都想唱那时候的童谣。”

“孩子剧团”这段独特的经历也影响了吴秀圣老人的一生。后来,吴秀圣加入共青团,到香港《文汇报》工作。“她在家特别喜欢跟我们讲她在‘孩子剧团’的那段经历,每次说起,她都很骄傲。”吴秀圣老人的儿子罗海曼说。

抗战期间,“孩子剧团”曾先后在上海、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做过宣传工作,超过45万人看过他们的戏,听过他们的歌。面对国难,当时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他们更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坚毅、团结、不屈。周恩来曾以“救国、革命、创造”六个字勉励“孩子剧团”的小朋友们;茅盾曾称赞“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我们邀请老人来讲述过去的抗战历史,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把当事人参与过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忘初心,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当下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说。

在十八梯与棒棒合影(受访者供图)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周小平 文 毕克勤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