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徐则臣、乔叶来渝 畅谈他们眼中的“故乡与远方”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2018-04-16 06:43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4月16日06时12分讯(记者 吴思佳)故乡和远方,你会选择哪一个?这似乎是很多人的困扰。昨(15)日下午,70后知名作家徐则臣、乔叶现身重庆购书中心龙湖天街店,与读者一同分享他们眼中“故乡和远方”。

乔叶(左)与徐则臣(右)。重庆购书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徐则臣:“故乡和远方不是对立,有可能故乡就是远方”

徐则臣是70后的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评为《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小说”第一名,他本人也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在徐则臣的小说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故乡和远方的探索。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夜火车》是由他在大学任教时的经历改编而来。小说讲述了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陈木年,才华受老师赏识,本要保研,却因渴望“出走”他方编造一场杀人事件,三次与家人不告而别,扒上火车远去。“我和陈木年一样,都渴望着远方。我出身在农村,当时如果没有机会念书走出来,有可能生活轨迹就是方圆几十里。小时候看见飞机从空中飞过,我就非常好奇,飞机从哪来?到哪去?飞机上的人坐在哪?”徐则臣说,因为小时候环境的局限性,对这个世界有着巨大的想象,特别想去远方。

分享会现场。重庆购书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在很多人看来,故乡和远方是对立的。但其实,故乡和远方不是截然对立,有可能故乡就是远方。这么多年,我写了很多关于远方的小说,比如《耶路撒冷》讲的就是一个人不停地往外走的故事。而我本人也一直在实践,不停地出去,去全国各地、去国外,下一步可能要去月球了。”徐则臣开玩笑地说。

“我在往外走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确认。这几年我突然发现很多事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我以为去到一个我认为有着巨大空间、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就‘可以’了。但是我发现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论走到哪,都没有‘可以’的感觉。我就想这个‘可以’是什么?是‘功利心’吗?”徐则臣终于悟到,原来这个“可以”是内心的安妥。他认为,故乡是故乡,但远方不一定是远方,未必有诗意,未必让你心安。

乔叶:“一直想推向远方的故乡,其实是最应该深扎的根”

同为70后作家的乔叶,现为河南作协副主席,她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乔叶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年少时又曾回到小村庄教书。“当时感觉生活很枯燥,对远方充满了向往。我当时的‘远方’是想去县城工作,因为县城晚上有路灯,那个时候,路灯在我眼中是城市化的象征。后来我开始写作,乡里的领导觉得我会写东西,把我调去县城工作,当时我已经觉得到达远方。”但随着不断地写作、读书,乔叶开始思考远方在哪里?离得远就是远方吗?

两位作家现场为读者签名。重庆购书中心供图 华龙网发

“我觉得书中的世界很像远方,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远方。读俄罗斯、美国、巴西等各个国家的书,你看到、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远方,于是我在书中很快抵达远方。后来,我读了作家李凖的作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故乡是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以前一直想把故乡推远,现在又想无限地把它拉进。于是我又回头读一直深扎在河南的作家阎连科、刘震云、李佩甫的作品,觉得他们是特别好的榜样。”乔叶表示,经过这么多年,她才深刻认识到,原来她一直想推向远方的故乡,其实就是最应该深扎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