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十五万年薪回乡当村官 他要在老家打造世外桃源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2018-04-10 06:00
听新闻

【德润巴渝·新时代重庆人 最美基层干部】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4月10日6时讯(首席记者 徐焱)“你看这段路,今年我们就要把它白改黑,路两边种的是樱花树,远处那些水田我们要种上水稻,丰收的时候一片金色稻田……”说起村里未来的发展,36岁的杨海仿佛心里有张规划图,但是看着一身书生气的杨海,让人很难把他和村书记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杨海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北碚区澄江镇人,5年多以前,他放弃理想的“白领”工作回家乡当基层干部,创新农村经营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康庄大道。

“想过当村书记难,没想到这么难,但从没后悔过”

杨海(右)在育苗基地里和农户交流。 首席记者 徐焱 摄

短头发、黑框眼镜、蓝色外套白衬衣、黑西裤黑皮鞋……初见杨海是在澄江镇政府外面,上午9时过,刚上班不久,他已经在镇里汇报完了工作,准备开着私家车回五一村检查工地。阳光透过车窗照到车内,杨海笑着和我们打招呼,文质彬彬的,看起来不像做农村工作的人,更像是个技术员。

搭着杨海的车进村,一路上他打开了话匣子,沿途每到一处,他都会描绘一番,言谈之中,透着一份憧憬和热爱。杨海说,也正是因为热爱,他放弃了轻松的“白领”工作,回到了老家当村干部,为的就是把家乡建设好。

2005年,杨海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主城一家摩配企业上班,从事采购工作,一干就是8年,并一步步做到了采购部门的负责人,年薪超过15万元。“当时在主城买了车买了房,在亲朋好友眼中还是很牛的。”谈及过往,杨海笑着说。

因为工作原因,杨海长期全国各地出差,沿海地区漂亮整洁的新农村给杨海带来了很大触动,对比自己的家乡,杨海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脑海中的想法在2010年付诸了实施,那一年夏天,杨海在老家澄江镇运河村竞选为了村党委委员。

回乡发展,收入不及以前的五分之一,但杨海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毅然于2013年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当起了村社区后备专职干部,随后又被派到邻村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

“要说家人完全支持那是不可能的,爸妈是拿我没办法,妻子到现在还会抱怨,但他们都选择了让步。”杨海说,他辞职当村干部在很多亲戚朋友看来都是疯狂的,嘲笑和质疑在最初回乡的时候尤其多,这些年村子发展的有些起色了,各种声音才渐渐没有。

“我当时也知道回村里当干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没想到会那么难。”在杨海的回忆里,从他开始担任村书记独当一面开始,曾因为起早贪黑忙村务工作,吃了三个多月泡面,村里交通不便,私车公用成了惯例,有时候群众不理解还会受委屈,“但是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后备箱里常放三双鞋,三种角色随时切换”

杨海(左)在柑橘园里询问农户种植情况。 首席记者 徐焱 摄

杨海独当一面担任村书记是2014年开始的,因工作需要,杨海被安排到转龙村,由于前任村委会发生了违纪问题,村里的各项工作举步维艰。

为了凝聚人心,重新把工作开展起来,杨海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到每家每户去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建议。哪怕门难进、脸难看,杨海也毫不气馁,一次走访不成,再去几次也无妨,不听到真实情况不罢休。

那一年,杨海和党委一班人收集到涉及“两委”班子、基础设施建设、低保社保办理等各类问题200多件,积极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近千万元,修建了永兴便民桥、李家湾机收路、石鹞机耕道、烂坝排水渠、高峰供水池等一大批民生工程,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20余户。

在杨海的带领下,村“两委”转变了工作作风,做了大量民生实事,重新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转龙村也摘下了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帽子。

转龙村的工作有了起色,杨海又被调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五一村任党委书记。因为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作物种植单一且不成规模,当地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多年来都增长缓慢。

杨海用企业的理念来经营村子,一方面带队伍推选年轻村社干部,一方面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还招商引资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他发动农民用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同时,也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实现了土地增值、企业增效、集体增量、农村增绿。

“我后备箱里常放着三双鞋,一双筒靴、一双运动鞋、一双皮鞋。”杨海说,去镇上汇报工作、去招商洽谈就穿皮鞋,走村串户做工作的时候穿运动鞋,遇上雨天工作也得继续,换上筒靴照样下田,“要当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就是要三种角色随时切换”。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杨海开的是辆红色轿车,跑在空旷的村道上格外显眼,车速也不快,每每遇到路边有赶路或是做农活的村民,杨海都要停车寒暄几句,村民们也都愿意和他聊。有人问政策、问补贴,他耐心解释;有人问合作社的事情,问村务工作,他详细说明;有的人什么也不问,就站在地里,笑着冲他竖起大拇哥,远远地喊一句:“杨书记好,你给我们搞得好诶!”

在杨海看来,村民都是很朴实的,有时候因为环境原因,或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可能有些村民会盯着眼前利益,但是只要耐心做思想工作,把政策宣传到位,村民们是能理解的。

“我始终认为,只要是为老百姓办好事,都能得到支持,尽管实际上还是受了很多委屈。”杨海说,这些年,他为村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修路,因为修路,他得到过支持,也挨过骂,甚至还被堵在办公室里,但最后都能把工作做通,“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在支持的村民中,杨海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邓定红的村民,当时修路要填埋邓家新建的鱼塘,杨海硬着头皮去找邓定红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并计划发动村委会的同事以个人名义买鱼,减少填埋鱼塘的损失。最终,邓定红不仅答应了填埋的要求,而且没要村里一分钱,把鱼捞起来免费送给了周边的邻居。

如今,一条7米宽的柏油路从邓定红门口经过,路过邓定红家时,杨海特意介绍了这一事例,他说,做基层工作有困难也有正能量,他挨过不少骂,但淳朴的老百姓也会做一些让他感动的事情,而这些感动也正是他坚守农村、把村子建设好的动力之一。

“十九大报告让我底气更足,要把村子发展成大型农业综合体”

如今,五一村的发展已经走上正轨,而杨海在五一村施行的农业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就是农户无偿拿出土地持股,企业通过资金、苗木和技术持股,村委会通过管理持股,最终实现多赢,由于起步早、成效好,五一村如今还获评了市级“三变”示范村。

杨海说,除了现在提倡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前大家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凭着自身的内生动力,现在感觉有了后盾和支撑,让我底气更足,我们要把村子发展成大型农业综合体,实现有产业化作支撑的乡村振兴”。

五一村种植的沃柑初见成效,今年清明假期卖出了近2万斤。 首席记者 徐焱 摄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时间,五一村先后引进和创办农业企业6家,流转土地1000余亩,村里的沃柑、嘉宝果、嘉陵江名优鱼等特色农业产业已初见成效。近三年来,全村人均收入增长3000元,达到15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仅沃柑一项,我们这个清明假期就卖出去了近2万斤,按最低10块钱一斤算,收入差不多有20万元。”车行至柑橘园,杨海指着成片的沃柑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谈及村子未来,杨海如数家珍,他说,今年内五一村还将打造出仙女湖、五彩莲池、开心农场等多个农旅结合的项目,同时全村要用上天然气,要黑化15公里柏油路……“我们计划到2020年,把五一村打造成缙云山下的旅游新热点,老百姓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