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荔波:全域旅游发展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中国网
2018-03-12 19:30

    中国网讯 近年来,贵州荔波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脱贫攻坚重要途径,2017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增长36%,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增长38%,带动减贫8016人,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新增12个小康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6.7%,荣获“2017年度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称号。

    创新发展,景城融合提升吸引力

    一是将县城作为景区规划打造。围绕把县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核心服务区目标,投资20亿元重点实施邓恩铭纪念馆、夜游樟江、樟江景观带、月亮湖湿地公园等提质改造项目,投资15亿元按4A级景区打造冰雪水世界主题乐园,投入30亿元打造3A级荔波古镇美食街,进一步丰富县城内客栈、酒吧、特色餐饮等系列旅游服务业态,逐步形成“白天可玩可购可休闲、晚上可看可吃可娱乐”的旅游核心服务地。二是高标准提质升级景区。投资 88 亿元实施22个景区提质升级项目,辐射带动总投资205亿元的37个涉旅项目,涵盖景区景点提质、旅游服务提升、旅游环境整治、旅游文化挖掘打造、交通环境优化等各方面。目前,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直接带动5个乡(镇、街道)12个村的959户3247名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三是培育打造乡村旅游带。深入实施“星宿计划”引领全县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先后打造恩铭故里、氧心谷、淇江寨票、佳荣大土苗寨、洪江艺术家村、董岛音乐村等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品牌,建成一批农旅一体、民俗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已发展乡村旅游景点21个、乡村旅游合作社32个,旅游从业人数2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次,辐射带动6.83万群众脱贫致富。

    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打造增长极

    一是旅游+现代农业。采取“三变模式”和“村集体+基地+农户、村集体+种植园+农户、大户+村委+农户”等模式,有序引导群众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资金、技术、劳务等要素入股,通过产业发展获得稳定收益。如,该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带动实施3个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旅观光体验园,覆盖贫困户118户,预计每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二是旅游+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大健康、民族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绿色轻工业,成功引进贵州绿宝石丝绸有限公司等 22 家企业入驻荔波,实现总产值11.13亿元,带动546名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17年起,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实施荔波旅游商品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末,建成1个旅游商品产业园区,培育旅游商品36种,建成23个旅游购物示范点,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以上。三是旅游+文体康养。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巩固提升《水韵樟江》《瑶之韵》等文化演艺品牌 27 个,推出《情醉黔之南》专场剧目。投入2亿元实施天怡健康养老中心、绿宝石中老年康复中心、小七孔养老康体中心等度假养老服务基地,徒步月亮山、穿越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骑行甲良、环游淇江、探险洞穴、体验赛车、漂流、球类竞技等活动实现常态化。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筑牢驱动力

    一是生态建设产业化。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突出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目前荔波经果林、蔬菜、种桑养蚕、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6万亩,初步形成特色农业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新增洞塘万亩梅园和甲良生态种养殖两个省级示范园区,入驻企业1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农家乐接待点410家,辐射带动3.2万人脱贫。二是生态工程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结合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经济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项目,鼓励和引导群众在林下种植铁皮石斛、板蓝根等中草药材,发展养鸡、黑山猪等养殖业。2016年全县林业建设用工18万个,聘用贫困农民工3000余人,劳务支付1968万元,人均6348.4元。选聘1656名贫困户作为专职护林员,年均劳务收入10000元,形成“保护生态助扶贫,脱贫小康更护林”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林权抵押助力融资创业。积极推进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服务,切实抓好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工作,盘活森林资源,促进林农增收。全县实施林权抵押贷款 56 起,抵押面积84000.7亩,获贷1.25亿元,有效解决林农融资创业贷款难问题。

    共享发展,群众参与增收致富

    一是农房变客房。以“游”为龙头,以“农”为根本,以“乐”为目标,鼓励农民将自家住房改装成民宿和客栈,通过创办农家乐、接待游客等方式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全县共发展民宿旅游、农家乐、乡村旅舍(客栈)1106家、床位8000个,辐射带动6.83万群众脱贫致富。二是产品变商品。立足荔波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业优势,鼓励引导农民将茶叶、猪肉、土鸡、水果等农特产品商品化,形成樟江蜜柚、荔波白茶、邓式风猪、喀斯特竹编等各类名特优产品,依托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游客集中区域精准营销,同时,借助农村淘宝平台大力开展网上营销。2017年来,实现营销额700万元,4268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三是安置点变风景区。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移民村按照 3A 级以上景区高标准打造和经营,有效解决搬迁贫困户长远生计问题。如,瑶山拉片移民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将移民点打造为国家3A级景点,2017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00万元;大土苗寨移民搬迁安置点正在申报3A景区,2017已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0万元。

    (马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