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硬化的公路从巫(巫山)福(福田)公路乌龙村境内分岔斜上,约2公里,便进入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村庄。两旁的房屋如别墅矗立——罗马栏杆、不锈钢门窗、油漆墙面、琉璃瓦屋顶……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大山中的农家房屋。
金秋十月,正直收获的季节。10月24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村民们或在院落晾晒红薯粉,或在铺晒大豆。虽忙碌,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看,我们这里像不像一条街。”随行的乌龙村党支部书记董泽浩突然问我。放眼望去,这里公路平坦笔直,房屋错落有致排列。“不只是像,就是一条街。”我肯定地回答。
其实,这里是双龙镇乌龙村3组,也是该村有名的东高山。这里海拔1000米以上,全组共48户342人。曾是乌龙村人人羡慕的好地方,用当地的话说,这里山清水秀,柴方水便。但近些年,由于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老年人带着孙子留守在家,对居住环境不够重视,房屋面貌参差不齐,周边柴草乱堆乱放、屋内物品摆放杂乱,垃圾乱丢乱倒,脏、乱、差突出。
面对如此乱象,乌龙村新任班子认为,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巫大高速通车,虽有巫福公路穿境而过,但以后可能成为死角。怎么办?后经村班子多次开会研究,提出以点带面,借巫大高速、小三峡陆上旅游环线和石上生花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并决定,以3组东高山为突破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东高山美丽乡村一条街。
当思路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执行。于是,他们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从“脑子、院子、园子、屋子”改起。即首先改变老百姓观念,让大家清楚农民建、农民用、农民享的道理。以改厨、改厕、改院落、改面貌、改习惯为主要目标。并带领村民代表到附近人居环境好的笔架等村考察学习。
3组组长刘德松、老党员刘德学看了别人的整治情况后深有感触:“现在生活好了,但生活质量要提高。看别人的环境改变好了,人家的精气神就要足些。”
回到家里,刘德松、刘德学睡不着了。第二天便谋划着对房屋的改造。原来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屋顶盖上了琉璃瓦,墙面喷了油漆,不锈钢门窗焕然一新,地坝全部硬化,并在院落周边做了花台种花草。
“我们组匠人多,有木匠、瓦匠、工匠、漆匠,有的群众不会木匠和工匠,就做小工,我们的漆匠在外面是500块钱一天,通过村支两委讲价,讲的200元一天,木匠在外面是300元一天,也是讲到200元一天,这些不会木匠、瓦匠的小工,就去帮他们挑砖,以换工的模式,降低成本,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董泽浩说。
看着刘德松、刘德学家的房子焕然一新,其他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拿出积蓄对房屋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也不能随心所欲,墙面统一颜色,房顶统一盖琉璃瓦,栏杆统一做成罗马柱。“原来住的是土房子,脚一踩就是一脚泥巴,现在屋里亮堂堂的。”退休教师刘德刚说。“以前没改造的时候烧的柴,一煮饭是满屋烟雾,现在改造了,做饭煤气一开,还很卫生,住起也舒适多了。”59岁的梁金春说。
记者采访中看到,这里不仅屋外换了“新装”,室内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有的客厅、厨房、卧室、厕所等都铺了地砖,有的家中还设计了专门的茶室。屋内安置有装饰灯,物件摆放有序,房里一尘不染。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组48户村民自筹资金520万元,对房屋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都已全面完工。看着乌龙村的这一巨变,当地政府及在外人士都为之赞许。现在这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党建文化墙,并取名“东高别院”。在外创业成功的李氏兄弟慷慨解囊,捐赠安装了50盏路灯,点亮了东高山美丽“一条街”。
“接下来,我们准备将与三组毗邻的九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以吸引外地客人来露营休闲。”董泽浩表示。
记者:王忠虎 鲁作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