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本土科幻作家萧星寒 要做中国科幻六部曲第一人
重庆晨报
2019-02-15 07:05
听新闻

  要做中国科幻六部曲第一人

  这段时间,电影《流浪地球》掀起观影热潮。原著作者刘慈欣笔下的科幻世界,浪漫又黑暗的宇宙,着实令中国亿万观众叹服。

  其实,在重庆本土,也有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科幻题材作家——他,就是萧星寒。

  碳基生物“碳族”——人类,与人工智能“铁族”之战,谁能笑到最后?“红土地地铁站”会成为核战后幸存者的乐园吗?弓形虫变异后可以控制人类思想,人类将如何应对?这些“脑洞大开”的场景,都出现在重庆本土科幻作家萧星寒的作品中。在科幻题材作品备受瞩目的今天,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独家对话萧星寒,为你展现他的科幻世界。

  以重庆为设定搞科幻创作

  这个70后重庆崽儿斩获星云奖

  “2029年,一群幸存者在重庆沙坪坝高铁站苟延残喘,一支特种部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高铁站的生活面貌。他们要侦查钢铁狼人的秘密。但事实上,钢铁狼人对于自己的起源也是一无所知……”重庆怎么了?别担心,这只是科幻小说《终极失控》里的情节。

  2015年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70后重庆崽儿萧星寒凭借小说《终极失控》斩获最佳长篇银奖,同年金奖空缺。

  给自己定下的“更高的目标”十分清晰——希望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说要写长篇科幻小说六部曲、并且真的写完的人”。

  《终极失控》是“碳铁之战”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决战奇点》也已经出版,并获得了好几个奖项。

  然而,萧星寒的科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部《终极失控》写了近两年,第二部《决战奇点》写了两年半,其中有三个月一个字都没有写,整个人焦虑得不行。在创作第三部作品《狩猎之神》的时候,萧星寒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本职工作:小学语文教师

  他属于家庭、职业、事业三头忙

  “或许是小说是有生命的,写着写着,不想在第三部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怎么都无法在第三部里完成所有的故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原定的第三部《狩猎之神》现在分裂成了四部,整个“碳铁之战”系列更是变成了“六部曲”。

  面对连篇不停的创作,萧星寒自嘲:“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然后自个儿扑通一声跳了进去。”萧星寒介绍,目前,“碳铁之战”系列的第三部《狩猎之神》已经完稿,他正在积极撰写第四部《绝地战歌》。

  早在1996年前后,萧星寒就已萌生自己写作科幻的念头。刚开始,他颇有野心,构思的一系列书涵盖地球从分裂到统一的全过程,计划写20部,每一部20万字,争取在400万字内完成。“我不但这样想了,还兴致勃勃地开始写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开了个头,写了好几万字,就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驾驭这么庞大的内容。”

  现在,即使出了二十多本书,斩获多项大奖,萧星寒仍然坦言创作艰苦。其实,萧星寒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他告诉记者,“全职科幻作家屈指可数,多数科幻作家是业余作家,都是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创作,说‘燃烧生命’毫不过分。别人最多是家庭、职业两头忙,而业余作家是家庭、职业、事业三头忙。”

  “碳铁之战”聚焦人工智能

  科幻让读者“提前生活在未来”

  人工智能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吗?一批又一批创作者聚焦这一题材,探索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发展的边界。萧星寒也不例外,而高科技行业的迅猛发展,也给他的科幻创作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太空飞船、宇宙空间站、地外旅行……纵观科幻电影、小说诞生以来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很多东西,都曾经是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里描写过的。生活在现在,其实就是生活在以前人们幻想的未来世界。其实,科幻的一大意义,不在于它一定会变成现实,而是我们可以经由科幻创作,提前生活在未来世界里。”

  例如,萧星寒的中篇小说《红土地》,以核战后幸存者在重庆“红土地地铁站”挣扎求存为背景,讲述末日降临时人们的诸多选择;中篇《掠过城市的弓形虫》以弓形虫发生变异为前提,描写现实城市里各色人等的遭遇。这两部中篇科幻小说都将刊登在今年的《科幻立方》期刊上。

  “碳铁之战”系列是萧星寒目前创作的主要对象,主题是人工智能。在早年萧星寒着手写“碳铁之战”系列的时候,人工智能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

  “铁族称人类为‘裸猿’,是不长毛也没有尾巴的猴子,即使这些‘裸猿’修建了很多房子也没有改变这一结论。”在萧星寒的“碳铁之战”系列中,人类需要拼命向铁族“证实”自己是智慧和文明的。构思这样的情节,萧星寒认为,小说中人类的做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然而也会让有识之士警醒,进而反思人类自身的所作所为,对何谓“人类”,何谓“智慧”和“文明”,也有了全新的认知。“认识人工智能,其实就是认识人类自己。”

  萧星寒

  男,重庆人,70后。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璧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自1996年开始,致力于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品的创作。迄今已出版《终极失控》《章鱼帝国》《决战奇点》《科幻中的科学(4本)》等二十余本图书。除著书之外,萧星寒还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幻立方》等多家杂志上发表作品,出版及发表字数超过300万字。

  代表作品

  长篇科幻小说《终极失控》

  2015年获得由全球华人科幻协会颁发的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银奖,并获得2016年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作家协会确定为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签约作品

  长篇科幻小说《决战奇点》

  2015年获科学与幻想基金颁发的第一届晨星奖最佳长篇提名暨晋康奖;2018年获得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银奖

  长篇科幻小说《章鱼帝国》

  2016年获得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电影创意提名

  中篇科幻小说《癌变永生》

  2017年获得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小说银奖

  对话

  《流浪地球》

  带来科幻热潮

  能持续多久

  得靠科幻人努力

  记者:目前《流浪地球》热映,您作为科幻作家有什么看法?

  萧星寒:《流浪地球》各个方面可圈可点,总体上虽不完美,但也堪称优秀,会成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电影的标杆。为什么说《流浪地球》是标杆:第一,《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引发广泛关注的中国科幻电影,其引发的话题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科幻电影本身;第二,《流浪地球》是第一部好莱坞式的重工业科幻灾难片,既有从一到八的提升,也有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第三,从今往后,中国出品的任何科幻电影,甚至任何电影,都将与《流浪地球》进行对比,这种把《流浪地球》作为范本进行对比的行为将持续很多年。

  《流浪地球》热映带来的晕轮效应也将持续一段时间。借用某位前辈的话说,科幻圈至少可以因此过上五年的好日子。

  记者:目前,国内的科幻题材创作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萧星寒:大部分读者对科幻的认知还停留在“少儿”和“科普”两个标签化的词语。其实,科幻早已跳出了少儿和科普的藩篱,进入了更为辽阔的宇宙。这种错误的认知,一方面给科幻的评价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又给科幻的出版带来了阻碍。换言之,需要对科幻进行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知普及开来。

  此外,科幻作品的发表平台极少,目前只有《科幻世界》和《科幻立方》两个期刊,专门发表科幻小说。长篇科幻小说难写、难出,销量也非常有限。《流浪地球》的热映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科幻热潮,但能持续多久,还要靠科幻人的努力。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