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看乡村】这些年,风靡在巴南乡村的解暑方式,你都去过吗?
看巴南原创 07-26 11:40 浏览量  

听广播

【改革开放看乡村】


巴南区是我市主城农业体量最大的区。近年来,巴南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初步构建起休闲农业、特色水果、花卉苗木三个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茶叶、特色畜禽、生态渔业五大优势产业的“3+5”产业格局。


70余个项目争相落户

农旅融合全域覆盖

▲骑行在巴南乡村的花海。冯亚宏 摄


巴南位居主城,拥有农旅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因此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的目光,成为众多社会资本投身“农业发展”的热土,加之完善的顶层设计,使巴南区可以“对号入座”,哪些项目可以落在哪些地方一目了然。然而,这些项目是否能真正落地,才是考验一个地方发展智慧的“试金石”。

▲巴南区二圣天坪山。冯亚宏 摄


“不少项目落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落后的配套基础设施。”该负责人说,为了解决这些项目落地的顾虑,巴南区积极整合各级、各类、各部门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农旅融合重点项目中,帮助其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二圣镇天坪山梨园。冯亚宏 摄


以云林天乡项目所在的二圣镇集体村为例,为使项目落地带动这个小山村实现快速发展,从2012年项目落地以来,巴南区共整合各类资金3亿多元,帮助完善了项目周边道路、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并进行了周边农户房屋改建等环境整治,不仅让项目业主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也让项目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巴南区已累计整合各类资金60多亿元,共完善农旅融合项目周边道路基础设施3000多公里。

▲天坪山格桑花海。冯亚宏 摄


“同时,帮助项目业主解决好各种问题,也是一个关键措施。”该负责人说,为了让各类农旅融合项目真正能”落地、生根、发芽”,巴南区建立了都市现代农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区领导牵头和负责,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并在每月进行一次目标责任进度督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总结,精准查找和研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建议和对策措施,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难题,切实做到“工作有人抓、项目有人管、问题得解决”,让各个项目真正落地生根,能快速建成发挥效益。

▲油菜花海。


截至目前,已有70余个规模以上农旅融合项目落户巴南,现基本均已建成对外开放,实现了各大区域的全域覆盖。这些项目强大的示范效应,也让巴南成为各类农旅融合项目争相落户的热土。

规划从“细”处着手

各区域优势特色凸显

▲南湖多彩植物园。


巴南想实现“单纯的农业产业”向农旅融合发展的转变,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要从规划这个顶层设计着手,而且要从‘细’处入手。”巴南区一负责人说,着眼于这一思路,巴南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全域性规划——《巴南区城乡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全区农旅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

▲清华白鹭潭。冯亚宏 摄


同时,从“细”处入手,根据各区域的农业产业基础,编制了都市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产业三大专项规划,明确了各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丰盛古镇。


以“五彩丰盛”片区为例,其把“古色、绿色、彩色、红色、纯色”五种色彩作为主题,集中布局“丰盛古镇、绿谷滴翠、层林尽染、粱油满仓、纯色羊鹿”五大产业业态。这些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让各区域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快速凸显,让农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成为可能。

▲云篆山荷韵园。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农旅融合项目落地时,普遍会遇到的用地难题,巴南区还全面推进小城镇规划修编,解决城乡一体项目城镇建设用地问题;推进村“两规”合一编制工作,解决乡村建设用地问题。

▲美丽乡村农家乐。冯亚宏 摄


目前,巴南区又在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和《都市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力争在顶层设计上,扫除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切障碍。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多方共赢农户获益

▲接龙蜜柚受外国友人热捧。


一个农旅融合项目的成功与否,影响因素众多,是否理顺了与当地农户的关系,保护和提高了农户的利益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项目选择上,巴南区拒绝“面子工程”,将农户获益放在了引进项目的第一位,探索和构建起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项目的多方共赢、农户获益。

▲接龙蜜柚田间管理培训。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项目的投入已近2亿元。”云林天乡项目负责人说,云林天乡通过几年的建设,已是初具雏形,但距离项目获利还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云林天乡农家乐美景。冯亚宏 摄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托景区周边的农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周边农户除了获得每年定期给付的土地、林地流转金外,景区还长期雇佣了20多位村民以及数千人次的短工,每年仅给付劳务费用就达到一百多万元。景区外的数十家农家乐更是一个比一个牛,年收入最高的达到数十万元。

▲二圣采梨节。冯亚宏 摄


这种农户获益的场景,也随着越来越多农旅融合项目的落地,在巴南的众多乡村变得普遍起来。

“巴南银针”生态茶园。冯亚宏 摄


位于二圣巴山村的“巴南银针”生态茶园,通过创新采用“公司+基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和辐射茶园面积20000多亩,与农户一道发展茶叶种植和采摘、旅游等项目,2017年,共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


免责声明:看巴南客户端未标有“来源:看巴南原创”或“看巴南”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看巴南客户端联系。


0